《清明上河图》传奇:五入宫廷四次被盗
1951年初,刚成立不久的东北博物馆开始着手整理、鉴定解放战争中留下的文化遗产。
在东北博物馆临时库房里,当书画鉴定专家无意间打开一卷残破的画卷时,顿时,眼前为之一亮。难道这就是被历代皇宫、贵族争相收藏的稀世神品《清明上河图》真迹吗?
不久,这幅长卷被火速调往北京国家文物局进一步鉴定。
《清明上河图》真迹在问世后的800多年里,一直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经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演绎出许多传奇的故事……
1945年8月12日,就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前三天,中国的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一行人从东北长春逃至通化大栗子沟,准备乘一架小型军用飞机企图秘密逃往日本。
7天后,小型军用飞机载着溥仪在过沈阳机场短暂停留时,被我人民解放军和苏军截获。溥仪其随身携带的一批珠宝玉翠、法书名画也一同被军队收缴,归东北银行代为保管。
1949年7月7日,东北博物馆也就是今天的辽宁省博物馆在沈阳成立并开馆,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开放的博物馆。经东北人民政府领导陈云批示,将这批文物拨交博物馆接收清点。
1951年初,年仅37岁的杨仁恺和研究室的同仁们接受了清点这批文物的任务。
这一天,负责对从各方收缴来的大量字画进行整理、鉴定的杨仁恺像往常一样来到寒冷昏暗、条件艰苦的东北博物馆临时库房。与其他馆员一起在堆积如山的藏品中进行捡拾鉴定。
在这些藏品中,有的书画作品保持完好;有的书画作品已经破损不堪。
在这些已经被其他工作人员认定为赝品的书画作品中,杨仁恺无意间看到了一卷题签上写着《清明上河图》五个字的残破画卷。他顺手便拿了起来。
这时,杨仁恺对这一画卷并没有在意。因为,历来以张择端之名流传的《清明上河图》繁多,杨仁恺亲自过目的就有10余件之多。最终结果都是明清苏州作坊所绘制的仿摹本。
在中国绘画史和明清以来有关笔记中,人们对《清明上河图》历来都极为重视。然而,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真迹自北宋以后就神秘的失传了。
几百年来,人们对它的真实面貌,始终一无所知。民间流传着30多个名为《清明上河图》的仿作,大同小异,他们临摹的是否就是北宋张择端原作,多年来一直是个谜。
随着这幅画卷一点一点地展开,这时,杨仁恺已经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之情,他被眼前这卷古画所震撼。
这是一幅长卷的绢画,画面呈古色古香的淡褐色,行家一望便知它的年代已十分久远。这幅长卷气势恢弘,人物、景物栩栩如生。特别是画中描绘手法,无不体现着独特的北宋绘画特征,与自己先前所见的所有仿摹品有着天壤之别。
虽然,这个画卷上没有作者的签名和画的题目。然而,令人不可思意的是画卷上,历代名人的题跋非常的丰富、详实,历代的收藏印章更是玲琅满目、纷繁复杂。
难道数百年来始终埋没在传闻中的稀世珍品——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真迹,会在这个偶然的时间、偶然的地点被自己意外地发现?
解读着古代收藏者们的题跋所透露出的信息结合此画的时代风格,激动的杨仁恺断定这残破的画卷应该就是800多年来在传说中隐现的北宋张择端真迹——《清明上河图》。
其后,杨仁恺又通过研究画上的题跋,参照相关史料的记载,更坚定了他的断定。他把画卷照片发表在东北博物馆编印的《国宝沉浮录》中,立即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
不久,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将这幅画卷调往北京,后经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鉴定,确认这幅长卷就是千百年来名闻遐迩的——《清明上河图》真迹。
后来,在杨仁恺先生编著的《国宝沉浮录》中,他是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心情:“顿时目为之明,惊喜若狂。得见庐山真面目,此种心情之激动,不可言状……”
《清明上河图》上共有历代13个收藏家写的14个跋文,钤章96方。仅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钤章就有3枚之多,这足以证明溥仪对《清明上河图》的青睐。
或许只有《清明上河图》这样的煌煌巨制,才可以容得下一代帝王的千秋大梦。
开封的大相国寺始建于南北朝,到了北宋太宗年间,它发展到鼎盛时期,成为全国最大的佛教寺院。当时占地500多亩,有僧院64座,养僧1000多人。院内殿阁雄伟、花木葱茏、辉煌瑰丽。皇帝平时巡幸、祈祷多在这里举行,因此,相国寺又称皇家寺院。
北宋宣和年间,在雕梁画栋,巍峨壮阔的相国寺中聚集了不少以绘画谋生的民间画师。其中,有一位来自山东诸诚、善画风俗画的年轻画师,他叫张择端。
游学汴京的张择端被屋宇林立,繁华似锦的东京城所打动。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和激动立志要绘制一幅长卷为东京写真。由于初到京城,盘缠用尽,他只得投奔寄寓相国寺。
张择端夜晚给寺院修补佛教壁画,白天则在寺里香积厨的简陋仓房里,潜心作画。
一天,皇帝宋徽宗在皇家卫队的护卫下,声势浩荡地驾临相国寺降香。宋徽宗听说相国寺内寄寓着一位扬言要把繁华东京城搬到画中的年轻人。
在香积厨简陋仓房的画案前,宋徽宗召见了正在潜心作画的年轻人张择端。交谈之中,两人十分投机,相见恨晚。酷爱绘画的宋徽宗对张择端精湛的画艺更是赞不绝口,连连叫好。
作为丹青高手的宋徽宗认为,眼前的这位才华横益的年青人是大宋不可多得的绘画奇才。所以,他立即下旨将张择端招入皇家翰林图画院。
进入翰林图画院的张择端请求不能将自己关在皇宫作画,宋徽宗也同意了。为了彰显大宋王朝的富丽与繁华,宋徽宗亲自给张择端命题让他把汴梁的繁华盛景绘成画卷,以示世人。
从此,张择端废寝忘食,潜心绘制长卷。
冬去春来,转眼清明时节来到了,首都汴京城中更是生机勃勃、繁华鼎盛。城内四河流贯,为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人口达100多万。逢年过节更是热闹非凡。
张择端也出现在忙碌的人群中。但是,他出游的目的不是休闲游玩,而是深入街巷观察了解民俗民情为绘画创作做准备。汴河两岸景物似乎已把张择端带进了纯美的意境。
经过数载寒窗,张择端终于创作完成了这幅长卷。
这一刻终于来临了。当摆放在宋徽宗御案上的这幅长卷被张择端慢慢地展开时,一下子便把宋徽宗的目光吸引住了。画卷中繁华似锦、欣欣向荣的东京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他的面前。
这幅长达5米多的画卷,以全景式的构图,细腻的笔法,真实地记录了宋徽宗宣和年间,也就是公元1119年到1125年间汴梁繁华热闹的景象,清明时节市井百态,跃然纸上。被画卷中梦幻般的繁华祥瑞之气所迷醉的宋徽宗称这幅长卷为“神品”。
大喜过望的宋徽宗用“瘦金体”亲笔在画上题写“清明上河图”五个字,还专门盖上了他这枚特制的双龙小印。从此,将这幅长卷视为珍宝,收入皇宫内府秘藏。
因而,北宋皇帝宋徽宗就成为这幅传世杰作《清明上河图》的第一位收藏人。
从这以后,《清明上河图》一直就是后世帝王权贵、文人墨客把玩欣赏、巧取豪夺的目标。在800多年里,它辗转飘零,历尽劫难,演绎出许多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
公元1126年,金兵大举进犯中原,汴梁陷落,古都变成一片废墟。第二年,金兵掳走徽、钦二帝,抢掠无数珍藏北返,北宋至此灭亡。因此事发生在靖康年间,史称“靖康之难”。
靖康之难时,据说,宋徽宗听到金银财宝等被掳掠毫不在乎,等听到自己的皇家藏书也被抢去,才仰天长叹。从这儿开始,《清明上河图》便在兵荒马乱中被盗出宫,流散民间,不知去向。直到北宋亡国六十年之后,这幅长卷开始在民间神秘地辗转、出现。
到了明代,《清明上河图》真本又传奇般地多次易主。从诗人李东阳,到官员陆完,又到权倾朝野的宰相严嵩父子手中。后来,严嵩被弹劾,其家产充公,画卷再度收入明朝皇宫。
但是,明万历年间,这卷画又神秘地失踪了。同时,在宫中却传出这样一个离奇的故事。当时有一个小太监认为这个清明上河图太珍贵了,他就偷了出来。偷出来后,看见那仓库保管的负责人过来了,就害怕了,就把这张图偷偷的藏到御沟里面,也就是下水道里面。但是,这个时候啊,之后连着下了三天的大雨,把这张图给毁了,拿出来全是片汤了。
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名画失踪便不了了之。后来,人们才知《清明上河图》落入权势显赫的太监、东厂首领冯保之手。因为,冯保也忍不住在画卷后加了题跋,把他得到这幅名画的时间记录得清清楚楚。名画“毁尸灭迹”的传说不过是他掩人耳目,以避别人追查罢了。
冯保以后200余年中,此画便下落不明了。而社会上伪本《清明上河图》却广为流行。
清代乾隆年间,极为喜爱书画的乾隆皇帝,曾命内宫搜寻《清明上河图》真本,虽然找出了一些藏本,但乾隆看过后,皆不满意,便认为真本“上河图”已失传。
于是,乾隆命清宫画院的五位画家,在1736年合力重作一幅。可以说是按照各朝的仿本集各家所长之作品。这就是近世知名的《清院本清明上河图》,现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或许,正由于乾隆如此大规模的重作,而人们又以为这位“十全老人”应该没有理由走眼。所以,世人都以为张择端的真本大概的确已从人间消失了。
到了乾隆晚期,《清明上河图》又神秘地重现江湖,后辗转落入当时湖广总督毕沅之手。毕沅得到以后,经常与其弟毕泷同赏,现今画卷上便有二人盖的“毕泷审定”的印记。
毕家被抄后,《清明上河图》再入宫中,并收在紫禁城的迎春阁内。嘉庆皇帝对其珍爱有加,命人将它收录在《石渠宝笈三编》一书内。此后,《清明上河图》一直在清宫珍藏。
1911年以后,《清明上河图》与其他书画精品一起,被逊帝溥仪以赏其弟溥杰为名盗出宫外。1932年,溥仪在侵华日军的操纵下,就任伪满洲国皇帝。其中,四个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图》陪伴着溥仪,在长春伪皇宫东院图书楼度过了长达13年4个月的岁月。
《清明上河图》究竟画了些什么内容?为什么千百年来,它的魅力一直不衰?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生动的市井风俗画。全图以长卷的形式,生动细致地再现了北宋都城汴京从宁静的郊外一直画到热闹的城内街市的繁荣景象,处处引人入胜。
在这幅长5.28米,高24.8厘米的画卷上,张择端共画出了形形色色的人物684个。人物的各种活动,刻画的非常细致生动,前后呼应,一气呵成,跃然纸上。
人物虽小不及寸,动作表情却皆曲尽人意,刻画之精细,令人叹为观止。大到浩荡的河流,雄伟的城楼,小到市招上的文字,舟车上的人物,都能真实自然和谐统一地交织在一起。
画卷中的这一切都使观者“恍然如入汴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从这以后,中国历朝历代绘制的市井风俗画,无不受其影响。
由于《清明上河图》名气蜚声中外,后来的元、明、清时代许多的大画家,都争相仿画。
除北京故宫博物院以外,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以及法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博物馆里,都藏有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图》。
这些大小各异、繁简不同的《清明上河图》版本,多出自不同时期的著名画家之手,因此乱真程度可想而知。这使得它更加扑朔迷离,真伪难辨。为此,学术界曾展开过一场争论。
清明上河图虽然说有六、七十本,但是哪一个本是真的,哪一个本是赝品是假的,一般来说都认为北京故宫博物院存的宝笈三编本是真本。台湾的本、美国的本全部都是假货。因为第一他们画的一开始都有沙柳远山,开封地处中原,根本就没有山,这一点明显的看出那就是假的了;再一个开封的城墙,包砖从明洪武年间才开始,那两幅画上,城墙上全画的都是砖,这证明是明代以后的;第三点清明上河图早期的跋没有说画到金明池,而他们的画全部画到金明池。也就是说,这些都是根据东京梦华录杜撰的。
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真迹认定,从而结束了自明代以来长达数百年的真伪之争。
《清明上河图》于1953年由辽宁省博物馆正式移交给北京故宫博物院,做为国宝收藏。每年国庆都要公开展出,供国内外游人观赏。
如果说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是对故国都城昔日繁华景象的追忆梦游。那么,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则成了昔日汴梁城繁华景象的最后真实写照。
这张出自张择端之手、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极高的历史画卷,虽经历了800多年历史沧桑,却基本上完好无损地流传到了今天,使人们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北宋都城的昔日繁华。
往事如烟,北宋辉煌已逝。在古城开封,人们还能领略到东京汴梁曾经的富丽与繁华吗?
清明上河园是开封市新辟建的一处大型宋代民俗风情游乐园,取《清明上河图》之意境,并完全按照画中原始布局建造,是中原地区最大的仿宋古建筑群。
清明上河园它不仅以恢宏的气势再现了《清明上河图》,而且用巧妙的创意把历史活化,使游人进入园区,仿佛穿越时空隧道走进了一幅活动的历史画卷,常令人有“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的时光倒流之感。
对于张择端的身世,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清明上河图》成画于北宋宣和年间,而当时集画坛名人名作之大成的画史《宣和画谱》,居然也没有收入张择端,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一些学者认为张择端是北宋人;也有学者认为张择端是南宋人;还有认为张择端是金代人。然而;更多专家学者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研究考证,认为张择端应该是北宋人。
这是金代张著在收藏《清明上河图》时,留下的首篇跋文。“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
金人张著寥寥数语的题跋是关于画家张择端身世最早的记载,也是惟一的记载。据此题跋,专家学者认为张择端是北宋人的观点最具说服力。
张择端不仅给后人留下了堪称稀世神品的《清明上河图》。同时,也留下了关于他自己的众说纷纭的不解之谜……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