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江谈清明与生命文化 清明节核心:追思感恩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为什么要过清明节?怎样让清明节更有意义?4月4日下午,江西师范大学道德与人生研究所所长郑晓江教授做客市民文化大讲堂,主讲《清明节与生命文化》。

    郑晓江提出了清明节的内在精神: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这也是中华民族生命文化的本质之一。郑晓江说,“慎终”与“追远”都要求人们在丧葬与祭祀的仪式仪规中,缅怀先人之泽,追忆先人之德,涵育己之道德,增强家庭与家族的凝聚力。

    清明节应该成为中国的感恩节

    郑晓江说,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生命文化集中体现的日子。清明节通过祭祀先人、叩拜先贤,实际上也传达出一个主题——追思感恩。清明节流传千年的传统提醒后人在追思中学习感恩,倡导传承感恩的美德。一个人只有懂得敬畏和感恩才能在人生征途中不迷失方向,在清明节这个特殊的节日里,对故人的哀思和追忆,让人们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死亡的意义。而感恩,则是生命里的灿烂阳光,让内心充实、人格完善,让世界更美好。

    郑晓江认为,清明祭祀含蕴着中华民族生命文化的浓厚含意。“中华文化的终极关怀是什么?是不断地修身,永无止境地提高自己的道德,同时让优良的传统道德一代一代传下去。这是唯物的,务实的,是对人类最有益的一种终极关怀。”

    “清明”不应淡化要强化

    郑晓江曾经参加过国务院法制办主办的关于《殡葬管理条例》修改座谈会,该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禁止制造、销售封建迷信的丧葬用品以及供祭奠活动燃烧的物品”。他认为这是不合情理的。现在一方面许多人把祭祀活动视为封建迷信,另一方面许多完全不符合传统祭祀精神的祭祀形式大量出现,没人去管。郑晓江认为,对于缺乏制度性宗教与信仰情怀的社会和个人,是难以从容面对死亡问题的。

    郑晓江说,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父母就是“宗教”,“孝”就是基本的宗教表达方式。中国人往往只有面对先人之灵,与逝者对话,才能构建出人生的超越性,获得生命的终极关怀。对先人的祭奠又何止是为了地下先人的“吃喝住行”?更是我们活着的人一种超越的“精神家园”。一般来说,当人们虔诚地跪在先人墓前倾述自我时,会油然地生发出一种超越世俗生活的向往,培育出良好的德性。如此,墓地就成了生者与逝者对话的平台,构建出人生的超越性,获得了生命的安顿。如果能正确地理解并帮助百姓实施民间的祭祀活动,不仅不是负面的东西,还能成为社会发展的良性动力。所以,今天不是“淡化清明”,而是要“强化清明”。

    如何把清明节这个公众法定休假日过好?郑晓江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取消而在使祭祀礼仪合理化,特别是让世人了解祭祀的内在精神何在。政府管理部门要主动地介入民间的清明节,提升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培育全体国民怀念先人的情感,获得一种人生终极的超越性。(王光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