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云南记》北京开展 现场发起抗旱募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段玉海作品


  相关新闻“暖春”首都书画家为云南灾区捐赠作品仪式在京举行


  27日,由著名艺术家、中国当代艺术院艺术总监叶永青策划的《出云南记》在北京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开展。展览共计展出吴文光、文慧、曾浩、任小林、段玉海、罗旭、曾晓峰、李季、刘建华、何云昌、朱发东、栾小杰、武俊、唐志冈等14位生活并创作于云南当代艺术家的近40件代表作品,包括电影、多媒体、绘画、装置、雕塑以及行为和建筑的图片等多种形式,特别是从学术史和生活化两方面严肃梳理了艺术的地方志和成长史,即发端于上个世纪90年代并持续至今的中国当代艺术一脉的生态轨迹。


  现场 ▶


  NO.1张扬萨顶顶响应抗旱募捐


  开幕现场汇聚了云南元素,山人乐队带来云南鼓乐表演,云南纳西族歌手达坡玛吉现场献唱。然而,家乡的旱灾让这些云南艺术家牵肠挂肚,本来愉快的艺术家聚会也因而显得严肃,画展开幕式的最后,艺术家们为旱灾进行了现场募捐,毛旭辉、潘德海、张晓刚、叶永青联合向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捐出了作品。在采访中,策展人、著名画家叶永青向记者表示:“这只是一个倡议的开始,我们期待成为环保的长期义工,并为之努力。”


  画展现场,还吸引了众多名人汇聚,在人群中记者发现导演张扬、歌手萨顶顶也前来为画展捧场。画展将持续至5月9日。


´,´

  NO.2罗旭的作品可以吃


  参展艺术家的艺术观念和作品形态丰富而典型。吴文光与文慧继续以冷静的目光呈现着纷繁生活的“真实”;曾晓峰尝试新的材料,以超越实验艺术的方式关注生命意志的表达;曾浩刻意放大的日常生活片段,强调了当今社会人与现实之间的陌生关系;任小林潜心绘筑的超现实的、象征性的心灵剧场,使人得以走到自己的反面,重新审视自我;段玉海用看似浪漫主义的写实手法,展现着不同时代风景背后的文化冲突和现实隐忧。


  罗旭的作品最能与观众产生互动,其对本土文化的深层理解和原生态释放,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认知。罗旭依旧是一身粗布衣装,他的作品是“人民公社之树”,树形状的雕塑作品上,缀满了各色新鲜水果,他乐呵呵地告诉记者:“树上的水果是可以吃的!这棵样样都有的树,意味着大丰收、大团结。”这也是罗旭最新的作品,是与隐秘在云南的土著巢完全不同的呈现。


  思考 ▶


  NO.1“中国城市”问题触动人心


  何云昌的行为作品总透露一种简单的矛盾,他以“无意义”的方式提示着生命“存在”方式的自由;朱发东多年以来,用自己的身体和行为有意识地演绎了这个时代人的垃圾状态,反映着对当代的自我反省与批判;李季将动物替代早期女性形象作为画面的主角,使其驻足于世界的各种情境,隐喻地显示出当代中国人精神面貌;刘建华呈现了100个人对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幻想式的诸多向往,深入探讨了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城市”问题;当置身于刘建华的作品《你能告诉我吗?》,不锈钢装置与投影循环播放着100个问题,不禁引发人深切地思考。刘建华在云南生活了16年,目前定居上海的他,对云南仍抱有难以割舍的情感,他说:“云南是我这一生到目前呆的时间最长的地方。”


  NO.2不同时代艺术家关注点不同


  栾小杰笔下自传式的男孩形象是其个体体验的语言符号,强烈地表达着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现实即孤独的情绪;武俊塑造的在城市、管道、残器形成的空间中漂浮的、表情冷酷甚至呆滞的知性美女,表达文明发展中“新陈代谢”的残酷的同时,传递着一种游离的陌生感。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目前仍生活在云南的武俊表示:“上世纪90年代在昆明发生的艺术故事,意味着一批新的艺术家开始崭露头角。虽然此次画展的主题是《出云南记》,但其实每位画家展出的作品都是相对独立的,展示的正是上世纪90年代这一批画家创作的不同关注与感悟。”


´,´

  NO.3呈现当代艺术史深度关系


  唐志冈用顽皮的儿童,象征与启示处于某个特定时期和阶段的人类,通过场景的置换将记忆中的历史改写,进入到一个更加生命本体与个人内心的状态。唐志冈目前长居北京,他认为:“云南的上世纪90年代是一个重要时期,那个时期崛起的艺术家,成绩突出,这个画展也是对这一个重大时期的总结。而之所以将画展的举办地选在北京,就是要从北京的角度来看云南的艺术,这个画展对于今天的北京来说,也是首次代表了云南的完整水平。《出云南记》是要看云南的艺术家如何走出云南,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其实也是一个与过去的云南作比较的画展,当代的艺术家更关注自我个体存在以及周围的环境状态。《出云南记》绝不是简单的‘云南画派’的概念,或是泛泛而谈的‘云南现象’,而是借由艺术地理学的角度呈现一种与整个中国当代艺术史的深度关系。”


  展望 ▶


  当代艺术走向的脉络和缩影


  综而观之,如果说生活并创作于一个被定义为边陲和边疆地区,是这一群艺术家的宿命的话,以参展者为代表的坚持、进取、冒险、实验、传奇和经验,则构成了超地域、跨文化、突破艺术疆界的“出云南”的精神轨迹,更开创了影响深远的新的中国文化的地方志和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艺术历史的缩影。


  策展人叶永青表示:“历史无疑是一切瞬间和事件的总和,传统的边疆文艺只是提供一种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下的‘看’与‘被看’的关系,这个展览呈现出由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云南发生并发展至世界各个角落的艺术创作,不仅表达了个体的深刻观察与思考,也将成为一种时代记忆和怀想。《出云南记》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走向的一个脉络和缩影,相互呼应着层出不穷、生机勃勃的‘出四川’、‘出湖北’、‘走西口’、‘下广州’等时代浪潮。他们的经验证明,艺术在迁徙和出走的形式下,产生的比较、交换、分享和流通,不但是一个有趣的现象,而且是理解云南上世纪90年代至今形成的这样一个当代艺术的繁荣和高潮期的关键环节。”


  至于此次画展有没有可能回到云南展出,叶永青则表示:“希望有这样的机会,可以将《出云南记》带回云南,而目前还没有确定。”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