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闽台历史的古钱币

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紧密相连,历史上因地缘相近、血缘相通而建立了密切的文化联系与经济往来。从古钱币上也可以反映出来。福建官方的铸币机构,最早出现在五代十国时,闽王审知在公元916年铸铅质开元通宝小平钱,有光背、背“福”及背“闽”等三种。后来王氏政权又开铸开元、永隆等铅质大钱。此后除元朝外,历代福建均有铸钱。宋初全国四大铸钱机构之一的丰国监即设在福建建州(今建瓯)。据有文字记载以来,三国时期是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往来台湾的最早时期。公元230年春正月,吴王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擅洲”(详见《三国志·吴书》卷二《孙权集》),夷洲就是今天的台湾。这次前后经历了一年之久的军事远征行动,是大陆与台湾有文字记载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往来活动,加深了大陆对台湾的认识和了解。而闽越人移居台湾则在远古,闽台经贸文化关系蓬勃发展却是宋元时期的事。其时福建经济社会在五代闽国的基础上又有长足进步,尤以海上交通和对外贸易走在全国乃至世界前列,开辟了极具影响的“海上丝绸之路”,遂使闽台关系得到空前发展。随着福建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有部分民众东渡台湾海峡,移居到澎湖以至台湾,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唐代,诗人施肩吾于公元806年率其族迁居澎湖定居。(详见陈懋仁《泉南杂志》卷上)。此后历朝历代都有闽人迁台,正如连横《台湾通史》所载“历更五代,终及两宋,中原动荡,战争未息,漳(州)泉(州)边民,渐来台湾”。由此不仅揭开了台湾开发的新篇章,也把福建发达的商品货币经济带到了台湾。一千多年前的“开元通宝”、“元祐通宝”、“元丰通宝”、“政和通宝”等,在台湾多处出土即是明证。元代时,更多的大陆汉人来到澎湖,并开始向台湾岛发展。元政府为经营台湾,在澎湖首次设立了官府“澎湖巡检司”,隶属泉州路晋江县,负责巡逻缉捕,兼办盐课。明代中叶,福建巡抚黄承玄奏请加强澎湖防务,以防日本侵袭。嘉靖、万历年间,前往台湾的大陆商船和渔船大增。天启元年(1621年),郑芝龙到台湾追随颜思齐(海澄人)海上武装集团,颜病死后,郑芝龙被推为首领,以台湾为根据地,招募饥民数万人用海舶载至台湾开垦,出现了第一次移民高潮。明末,台湾一度为荷兰人和西班牙人侵占。1661年,郑成功以福建厦门为抗清基地,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对台湾及澎湖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郑氏政权奉南明永历帝为正朔,在闽、台铸造(另一说委托日本代铸)“永历通宝”钱在闽台行用。1683年,施琅率水师攻占澎湖,台湾郑氏政权向清军投降,台湾归属清政府后,更多的大陆汉人迁移台湾,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针对当时台湾沿用与政治统一局面相悖的币制混乱状况,福建巡抚张仲举奏请朝廷,收购永历旧钱销毁改铸新钱。经题准后,即设炉开铸背有满汉“台”字的康熙钱。1888年台湾正式建省,与福建分治。此前,台湾在行政上归属福建管辖至少有五、六百年之久,台湾正式成为福建所辖府治也有200多年。此间,由于外国银元的流入和影响,闽台两地为了抵控洋钱的侵入,两地均有仿造外国银元形制和重量的银元、银饼。如福建铸造的漳州军饷、台湾铸造的笔宝银饼、寿星银饼、如意银饼。嗣后,福建官局还试铸了库平七钱二分的光绪元宝银元,开铸了库平一钱四分四厘、七分二厘和三分六厘等版式的银角,台湾也在台湾铸造了上述三种版式的银辅币,二者的制式和风格基本一致,说明无论是台湾建省以前还是以后,当地的货币铸造、发行、流通与管理,均与福建省有着密切联系。

责任编辑:ji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