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开凿坎儿井的铜质定向油灯
恰特喀勒乡掏捞现场
恰特喀勒乡一处塌方多年的竖井
引言:有着“地下运河”之称的新疆坎儿井,在设施极其简陋的过去,是如何挖出来的?其开凿和掏捞工艺,有着怎样的奥妙和保护价值?值此吐鲁番坎儿井保护工程进行时,本网记者专程赴吐鲁番乡村,到坎儿井掏捞现场探访这一堪比长城的伟大水利工程。
“从头到尾掏捞坎儿井,这是头一次!”
“左脚踩稳,右脚打方向,不要乱晃!”62岁的努热丁·卡德尔一边叮嘱正在下井的卡哈尔,一边监督着另外两位也要下井作业的弟子们的准备工作。
传统开凿坎儿井的铜质定向油灯。
这是3月10日记者在吐鲁番市亚尔乡亚尔村的掏捞现场看到的一幕。担任该村掏捞队队长的努热丁·卡德尔,从事坎儿井掏捞已有33年,他正带领5位村民掏捞该村的“琼坎儿井”。正在作业的竖井位于村民阿布拉依明家的院子里,井深近10米。
“琼坎儿井”汉语意思为大坎儿井,有260多年历史,长4000米。努热丁·卡德尔带领的掏捞队每天早晨9点半开始施工,晚上7点半或8点收工,他们已经干了一个多月。预计还有一周即可完成全部清淤工作。
被称为“地下运河”的坎儿井,是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地形坡度,不用任何动力将地下水引出地面,孕育出了独特的吐鲁番绿洲文明。也因此被誉为吐鲁番人民的“母亲河”,“生命之泉”。历史上,新疆的坎儿井有1700多条,但目前有水坎儿井只剩下614条,年出水量3.01亿立方米,其中,吐鲁番地区有水坎儿井404条,年出水量2.31亿立方米。在一些乡村,坎儿井仍然是灌溉、饮水和维持生态的主要水源。2009年12月,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吐鲁番坎儿井保护工程启动,对选定的30条坎儿井进行全面掏捞清淤并维修加固。
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个部分组成。地下含水层的水通过数公里长的暗渠,将水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明渠,直至涝坝,供人畜和灌溉使用。地下暗渠一般距离地面数十米到数米不等。此次掏捞主要是在暗渠作业。掏捞队员下到一口口竖井里,对每一段暗渠进行清淤,以期疏通被淤泥堵塞的水流。
为了真实地了解暗渠掏捞作业流程,当天下午四时,在得到了努热丁·卡德尔的同意后,记者下井体验清淤工作。当天,在“琼坎儿井”竖井底下作业的有卡哈尔、吐尔逊和艾拜尔三人。
在努热丁·卡德尔的指导下,记者穿戴好安全帽和头灯,系好安全带,穿好工作服,左脚套进钢丝绳下端的一个脚蹬子里,在拖拉机的牵引下,缓缓下到10米深的竖井下。所有这些设备都是专门配备的。此前,吐鲁番市旅游文物局还为每个掏捞队员购买了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的意外伤害保险和意外伤害医疗保险。春节前,该掏捞队已获7000元掏捞费。由于竖井井壁没有任何攀援之处,很难保持身体平衡,人在井中打转,身上很快沾满了泥土。面对黑黢黢的井底,记者不免紧张起来,双手紧拽钢丝绳,手勒得很疼。努热丁·卡德尔在上面叮嘱“不要乱动,用右脚点井壁打方向!”
终于安全抵达井底,掏捞队员卡哈尔将我顺利接住。井下很暗,只能看清井口投射下来的直径不到1米的地方。由于地下温度比地面高出10度左右,里面水汽蒸腾,相机镜头很快一片迷雾。
三名掏捞队员戴着头灯在暗渠里弯腰用铁锨清淤。暗渠高度约1.7米,宽80多公分。记者接过队员的铁锨,到水里捞淤泥。由于水的重量,铲一锹淤泥似乎要比平时多花好几倍的力气。因无法直立,工作起来格外累。拎桶往井口方向移动时,人必须侧着身子在水中挪动。由于暗渠作业最费力气,所以,除了拖拉机驾驶员外,所有人员轮流下井干活。
将泥土装入皮桶后,再由滑轮钢丝绳吊到地面。皮桶在上升过程中,不断有水滴和泥沙往下掉。此时,安全帽和工作服起到了很好的防御作用。
下午5时30分,这口竖井的掏捞作业完毕,掏捞队员依次脚蹬钢丝索套回到地面,移井架,压井盖、覆土,然后撤离,到院墙外另一口竖井作业。
努热丁说,坎儿井从头到尾彻底掏捞,在他的记忆中这还是“头一次”。以前没有专项经费,每年只能掏捞二三百米。“说明国家对坎儿井的重视”。
清淤后水量增了一倍多
吐鲁番市旅游文物局局长王明军告诉记者,这次掏捞,原则上哪个村的井由哪个村村民掏捞。目前,吐鲁番市已经获得掏捞费30万元。承包给了掏捞队,根据工程预算再给每条多少钱。每条井全部标号,根据方案造价,掏捞队队长上报人数,审核,,买保险。再通过邮局,给掏捞队队长办卡,做工资表,队员签字。一般一个掏捞队6~11人左右。有的6万,有的1万多元,“6米深以下暗渠与70米深以下暗渠取土价格肯定不一样”。
恰特喀特乡琼坎儿村在修的坎儿井叫卡德尔坎儿井,有3.5公里长,有250年的历史。该村掏捞队队长邱井年说,这是一条泥沙坎儿井。“这种坎儿井容易塌方,因此,掏捞清淤的工程量要比其他坎儿井大得多。”经踏勘,这条坎儿井共有16个卡头塌方。为了观察暗渠塌方情况,掏捞队在第25眼竖井处开了一眼观察井。掏捞队发现,塌方造成的泥沙土将暗渠水流堵住达2米高。掏捞了1100米之后,出水量已由原来的日浇地5亩增加到日浇地10亩,水量增加了一倍。
掏捞队队长阿布都热合曼·克里木告诉记者,他干掏捞也有35年了。这几年因缺水,葡萄产量不高。这次全程掏捞清淤,“我们太高兴了!”他说,村里人还请掏捞队吃饭呢。掏捞队需要的木头、椽子、编织袋什么的,村民都主动拿来给他们用。老人说,去年12月份保护工程正式启动时,村民自发宰了一头羊,做了一大锅抓饭款待来宾。
吐鲁番市亚尔乡水利所所长依明江告诉记者,该乡农用、生活用水主要依靠坎儿井、塔浪河和机井提供,其中坎儿井供水占到20~30%。“这些年坎儿井供水少,不足10%。”他认为,造成坎儿井水量减少甚至干枯,一是近二十年来机井大面积开挖,地下水位下降;其次是无人管理没有及时清淤堵塞了水流。
吐鲁番市水利局一位负责人表示,这次掏捞完后,“预计坎儿井供水能恢复到20%左右。”
有着30多年掏捞经验的邱井年说,掏捞是个玩命活。90年代之前,掏捞工具基本上还是传统工具,危险大,主要依靠坎土曼、柳条筐、牛拉绳索、木头架子、清油灯(棉籽油)等。井下作业要时刻警惕掉碎土,因为很可能是要塌方。发现掉土时,人要向竖井口方向快速撤离。也要时刻关注煤油灯火苗的弯度。“如果火苗弯得特别大,可能是前方正在塌方吹来的风,所以必须赶快撤离。”
1974年冬天,年轻的邱井年跟师傅在暗渠作业,发现在掉碎土,师傅急喊“赶快出来!”邱井年闻讯跑了出来。20秒后,一块2米长、50公分厚的大土块掉倾覆下来。“幸亏我师傅反应快,要不我就没命了!”
掏捞过程中,上下人最关键也最危险。邱井年说,人往井下走时,如果控制不好牛,绳子退的太快,人会一下坐到水里,或者人撞两边井壁。人上来时,如果牛拉的太快,人也会撞井壁。“所以,驾驭牛也是个技术活。”
吐鲁番市旅游文物局局长王明军告诉记者,“内地大江大河治理,是在地面,而我们坎儿井的治理是在地底下,全凭人一点一点掏捞,辛苦着呢。不过,他说,此次吐鲁番市14个掏捞队都配备了齐全的设备,“是有史以来装备最精良的”。而且均是有经验的老人担任掏捞队队长。以前农民自发掏捞,没有安全设施,“安全事故自然多。”
掏捞队员下到井底
掏捞队在井底作业
吐鲁番市原种场一条坎儿井的明渠
亚尔乡的一个掏捞现场
国家文物局三次调研坎儿井
地区行署副专员、坎儿井保护工程领导小组组长西克然木·吾甫尔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2006年以来,自治区水利、文物局多次给国家水利部、文物局汇报,希望将坎儿井的维修和保护列入国宝级文保单位。2006年,吐鲁番坎儿井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坎儿井保护工程被农业部纳入议事日程。随后,大规模的摸底普查工作开始。目前,新疆坎儿井已进入国家申遗名单。
2008年5月,国家文物局三次专程来吐鲁番调研坎儿井情况。2009年11月10日,吐鲁番地区坎儿井保护与利用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在吐鲁番召开。会议决定在国家资金的支持下,依靠当地传统技术力量,实施惠及民生的坎儿井保护工程。
2009年12月16—17日,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一行赴疆开展文物保护工作调研。17日,坎儿井维修加固工程启动仪式在吐鲁番启动。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铁木尔·达瓦买提、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自治区副主席铁力瓦尔迪·阿不都热西提等出席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当年,国家文物局落实专项保护资金1300万元,其中900万元专门用于掏捞、维修加固费用,400万元用于工程勘察、设计以及设备购置。目前,坎儿井维修规划正在做。
那么,此次维修对象是如何确定的呢?西克然木·吾甫尔介绍,依据坎儿井开挖年代、保护状况、流域流量及周边环境的原始风貌保护情况等条件,在吐鲁番地区范围内挑选出了30条坎儿井,计划在2010年对其全面进行维修加固。2011年全地区计划维修40条。操作原则是“哪个状况更危急,就先抢救哪个。有水的先掏捞,无水的以后再维修、保护、利用。”
吐鲁番市旅游文物局局长王明军:全市有坎儿井509条,有水的157条。以前掏捞维修由本地村民自筹。而《坎儿井保护条例》颁布实施方由水利局,最早没有列入文物,没有文物专项资金保护。
王明军以前在市人大工作。他说,《坎儿井保护条例》颁布实施10年来,总共投资500多万元。“实在不行,给个一万元掏捞一下,没想到从文物角度去保护它。”
坎儿井工程量赛长城,工艺濒临失传
吐鲁番学研究院考古所所长张永兵告诉记者,现在看到的坎儿井,大多是清朝以后开凿的,新中国成立后开凿的坎儿为数甚少。因此,“其开凿工艺正面临失传”。
25岁的阿布都·斯木是吐鲁番地区文物局文保科科员,他称“是喝坎儿井的水长大的”,但对于坎儿井的开挖技艺,他坦言并不清楚。因为“挖过坎儿井的老人大都不在了”。经过多方查找,记者终于找到了其中的一个。
年届六旬的买明·阿布都热依木,是吐鲁番市原种场掏捞队队长。他曾于1996年7月至9月带人挖过坎儿井,长度110米。
原来,因原种场的库木坎儿井第13眼井严重塌方无法疏通,只得与邻近的海力皮勒坎儿井合并,在塌方处重新开凿一条暗渠,与海力皮勒坎儿井连通。
新开凿这条暗渠有1.8米高,打了两眼竖井,竖井深80-81米,“相当于30层楼房那么高”。这也是该场建场以来唯一的一次开挖坎儿井。
买明·阿布都热依木带领16个人,一天三班倒,苦战了3个月。他们用十字镐、坎土曼、铁锨等传统工具挖凿。开挖时尘土飞扬,他们用布将口鼻遮住。
两条竖井之间的暗渠定向最关键。他们采取了传统的油灯定位“导航”法。因为光是直射的,“如果挖暗渠时看不到油灯的光亮,说明挖偏了,得纠正方向。”另一口竖井下的暗渠作业也用同样的方法定位,两头暗渠就能挖通。
施工地层中碎石块多,“小石头像下雨一样落下来”。人在下面挖的时候,头顶上要放块挡板,上面铺上麦草,“防止上面的沙土石掉下来时把人砸伤”。尽管这样,事故还是难免。
7月30日,队员海米提·米吉提在第一口竖井下作业。要收工了,他从井底往上升,到井口时,头撞到了井壁的一块石头上,人摔到了30层楼那么高的井底下,死了。
经历了生死考验,这条110米长的暗渠最终还是按预定的方向贯通了。
吐鲁番坎儿井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储怀贞说,实际上,开凿坎儿井的工程量“远比长城要大得多”。按新疆坎儿井总条数1784条计算,暗渠、竖井、龙口(明渠段)总工程量达到9733.6公里。“如果加上被遗忘的工程量及涝坝工程量,坎儿井的工程量将超过1万公里!”
吐鲁番地区文物局文保科负责人表示,第一阶段的掏捞清淤工作结束后,将开始第二阶段的抢险加固,对坎儿井暗渠危险部位,用混凝土预制涵加固,同时对竖井、龙口也分别进行加固维修。“主要目的是要把这个伟大的水利工程保护好利用好,把工艺传承下去。”不过,这位负责人也坦言,在施工方面,由于面对的是普通农民,而不是有资质的专业队伍,如何规范施工,“还处在摸索阶段。”
问及今后有无可能新开凿坎儿井·吐鲁番市旅游文物局局长王明军算账说,打机井挖一米70元,一口井花10万元,而且出水量大。而挖坎儿井一米要400元,往前移动1000米就是40万元,而且出水量少。相比之下,重新开挖坎儿井显得“不太现实”。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