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化”钱花眼乱心 警惕文艺媚俗化、功利化

倘盲目地急功近利地以文化“化”钱,以艺术止于“养”眼甚至“花眼乱心”,那就难免降低人的素质、败坏人的审美情趣,将来低素质低境界的人就会把即便搞上去的经济也吃光、花光、消费光的

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文化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为大众所期待。当下文艺百花争艳,态势喜人;但成就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讲改不了,我认为,一种文艺的媚俗化、功利化倾向不容忽视。

还是先让事实说话吧。

譬如评价影视作品,有人的标准似乎不再是马克思主义文论历来坚持的“美学的历史的”标准,而堂而皇之地换成了“票房标准”和“收视率标准”。一部主题含混肤浅、风格杂乱无章的电影,且明白宣称“只为娱乐、不要思想”,“不过小菜一碟”,居然仅凭“票房可观”而被炒作得沸沸扬扬。一部电视剧能否上黄金时段播出,在不少电视台的主要依据是预测的“收视率”如何,因为广告商以此决定广告投入,电视台便根据广告投入即功利来决定如何播出。于是乎,引领电视剧创作的恐怕已未必是先进文化而是“收视率”了。

“收视率”是否有代表性,值得质疑

那么,“收视率”从何而来呢?

据悉,时下已仅凭央视索福瑞公司一家对约5000名抽样观众的调查为据。泱泱大国,13亿之众,区区5000人抽样,究竟在多大意义上具有代表性?这很值得质疑。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我曾在文艺小组讨论会上回答近百名委员的咨询,发现竟无一位委员被抽样调查;近日我在沪应邀为全国中小学文艺展演作美育讲座,方知前来的数百名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亦无一人被抽样。据此,我想反过来质问:这种“收视率”岂不是剥夺了具有参政议政之权且熟稔文艺规律的文艺界全国政协委员和来自基层学校、最了解青少年儿童欣赏需求的中小学校长、教师在这方面的话语权吗?更何况,“收视率”并不等于“收视质量”。抽样是否具有各个阶层、各种职业、各年龄段观众的代表性?这是一个问题。再一个问题,对于一部电视剧的播出的价值预判说来,我以为珍视时代和人民哺育成长起来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美学观历史观的专家的意见,尊重各阶层、各职业、各年龄段真正具有代表性的人们的意见,要远比现在一家公司统计的“收视率”明智得多。

以粗鄙的语言解构崇高,算有美学品位?

又如,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犹如一座宝塔。盛世包容,塔底塔座理应丰富多样,只要是健康向上、给人带来愉悦而不逾越中华民族力倡的道德伦理底线的,都可在其间拥有一席位置;但荣登塔尖起引领作用的,只能是那些能经受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优秀文化。这是不容含混的。

想当年,努尔哈赤这位女真民族的领袖起兵于东北,中经皇太极、多尔衮几代人的拼搏,终于打进北京,坐了故宫,得了天下,也碰上了满汉文化的冲撞课题。如何解决?努尔哈赤的子孙们先是听听昆曲,似觉典雅,再开城门,迎徽班进京,让安徽的徽剧、陕西的秦腔、湖北的汉剧等有影响的地方戏曲交融整合、优势互补,终于形成了以西皮、二黄为基调的京剧。且看以故宫为中心,向东不远有王府井的吉祥戏院,往西至西单有长安大戏院,奔南到前门是谭老板(鑫培)出没的广和剧场,去北至新街口前则是梅(兰芳)家大院。由是形成了京城京剧的艺术磁场,故有“西皮二黄声起,油然而生中华情怀”的“国剧”之说。

如今,因城市改造,剧场外迁,这磁场已需重建。但在寸土寸金的前门与珠市口间,却巍然新建起了一座“刘老根大舞台”。不是说,“二人转”不应进京;而是说,在对文化的选择和对艺术的倚重上,已经出现的弃典雅取世俗、轻思想重娱乐的倾向足以令人深思。今年央视春晚上被称为“自编、自导、自演”加上“自吹、自擂、自评”为一等奖的那个小品,其实在美学品位上很值得推敲。“捐款”乃是人类一种高尚的慈善行为,其美感盖源于捐款者的“真诚”。但这部作品却有意无意地把捐款者说成“误捐”(不真诚),且让“亲家”以一连串粗鄙的语言(诸如“你把寡妇捐到家来了,要不是寡妇,你还不捐呢!”“你我都是干柴棒,你一泼尿把我浇灭了……”等等)去解构“捐款者”的崇高。这样的审美价值取向,实在有媚俗化、功利化之嫌。

艺术养心,重在引领贵在自觉

再如,文化环境育人,艺术氛围养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心营造的一种令每一位国民置身其间就能感受到的滋润心田、激活思维的文化艺术氛围,是弥足珍贵的软实力。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文化偶像,是鲁迅、巴金、茅盾、陈独秀、胡适,而今日之不少青少年的精神文化偶像,却似乎已变成了“小沈阳”和“超女”。不是说后者毫无可取之处,而是说作为“一夜成星”、“一夜致富”的效法偶像,实在令人担忧。

有一种主张,认为面对市场经济,文艺的媚俗化、功利化势在必然,不必大惊小怪。窃以为不然。是的,马克思早在《资本论》中就精辟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就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如艺术和诗歌相敌对。”黑格尔在其《美学》中也指出过“我们现时代的一般情况是不利于艺术的”。但这些都指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理应坚持文化化人,艺术养心,重在引领,贵在自觉。只有自觉地以文化“化”高人的素质,以艺术“养”高人的心境,才能保证以高素质高境界的人去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才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意。相反,倘盲目地急功近利地以文化“化”钱,以艺术止于“养”眼甚至“花眼乱心”,那就难免降低人的素质、败坏人的审美情趣,将来低素质低境界的人就会把即便搞上去的经济也吃光、花光、消费光的!惟其如此,坚持引领,反对迎合,警惕文艺媚俗化、功利化倾向,培养造就全民族既健康向上又和谐兼容的审美心胸、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实在是促进文艺大发展大繁荣之关键一环。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