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举行清明节文化论坛 探讨敬“死”祈“生”内涵

清明将至,人们要如何表达敬“死”祈“生”的心绪?特别是在节奏快、流动大的生活中,如何把清明这样的传统节日变成人们精神安顿的节点?北京3月8日举行文化论坛,汇集各方学者专家意见,试图为现代人寻找传统节日与现实生活有机融合的途径。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以自己在城市和农村过节的不同感受发出感慨:城市的节日正日益失去它的传统性,人们正在淡忘节日背后的历史和意义,相比较,在农村这些节日的传统保存的较好,但是随着大量人口离开农村涌进城市,这部分人不得不放弃对传统的坚持。

北京户籍人口1200多万,但常住人口约2000万,不能回到家乡的外地人,该怎样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

对此,李松强调,节日是以安顿社会精神为主要功能的时间节点,是全社会的,不应该落下任何一个人,尤其是清明节。北京的流动人口大多无法回到家乡去祭拜祖先,政府机构应该为这部分人的精神安顿提供空间的保障和平台。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研究员李建平认为,清明是24节气里唯一成为节日的日子,传承了上千年。它让人们感受到生与死的庄重、人世间生活的美好,以及生命的宝贵。清明节在节日文化内涵上具有明显的二重性——既有悲伤,又有欢乐,并不是只具有单一的祭祀功能。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这一天人们通常会去祭祖和扫墓,表达对已逝亲人的怀念。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中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就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但是,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又叫踏青节。那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是人们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有专家表示,清明节是“人节”,不是“鬼节”。清明关注“死”,更加赞美“生”。人们不应异化或夸大祭扫活动,一味烧纸钱,奢侈大办丧事;而要更多地关注人们的生活和生命,特别要倡导珍爱生活、珍爱生命,积极参加各种体育运动或植树造林等户外活动。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