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中广网北京赵净摄)
在政协妇联界别,有这样一个特殊的身影,她穿着朴素不施粉黛,两会会议资料上却是密密麻麻的标记与笔记。她就是40多年把青春交给大漠戈壁,把敦煌文化传播到世界的“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在政协妇联界别小组会后,樊锦诗接受了本网记者的专访。
提案关注低碳发展让新能源“保护”敦煌
记者:您今年的提案是什么?
樊锦诗:我的提案是关于发展新能源与环保的。
记者:为什么您最关心这个问题?
樊锦诗:我为什么关注这个呢,因为我在敦煌,敦煌地方政府邀请我去看太阳能的发展情况,我一看挺好。因为我们现在使用的能源无非是煤电、水电、风电等形式,敦煌的面积很大,戈壁滩大、日照时间又长,在敦煌发展光电十分合适。
记者:您认为这些措施能最有效减少二氧化碳对壁画的危害?
樊锦诗:对,光电是清洁能源,是低碳的。从国家角度来说,哥本哈根会议期间,在气候问题上国外给我们出了很多难题,我国正面临着必须要发展低碳经济的时期。而发展光能就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甘肃、在敦煌,光照面积又大,阳光充足,发展光电很适合。我在敦煌过了十八、九年没电的生活,我们都能生活,现在没有电就不行了,用电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另外甘肃气候不好,生态恶劣,甘肃经济要发展,利用光能既提高了国家的总体能量,还也支持了甘肃的经济。我建议国家,在敦煌建立千万千瓦光电的一个基地并且列入规划。我毕竟在甘肃呆了这么多年,所以就写了这个提案。
呼吁女性自立用努力获得肯定
记者:在三八妇女节快来了,公众不太了解女考古队员这样一个群体,我特别想问您,这个群体有一些什么样的特点?您如何看待当今妇女在社会中的位置?
樊锦诗:我们女同志自己要立志,自己要做出贡献,不要认为人家不重视。你自己去立志、去努力,你做了贡献,就会被别人承认、我这个人就是比较认真,叫我做什么我就努力去做,做好了大家就承认你。我呼吁妇女自身,要立志,要努力和进取。
保护遗产不是态度保守 让3D带游客了解敦煌
记者:今年纪录片《敦煌》播出的时候,您在里面说了一句话,您说“既希望人们来了解敦煌,又怕太多人来到敦煌对文物有所伤害,您这个矛盾的心情怎么才能化解?
樊锦诗:敦煌作为文化遗产,第一就是要保护。敦煌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公约的缔约国。加入了缔约国就要保护这些世界文化遗产。但保护不是保守,你保护好以后干什么呢?关起门?肯定不行,要开放更要要弘扬。我们要利用好文化遗产,因为利用本身也是一种保护。现在是有矛盾,敦煌的洞窟不是大的一个洞,而是很多小洞,十几平方,二十几平方,墙就是泥的,壁画很漂亮但是很容易剥落或者被侵蚀。相比1908年的敦煌,现在的敦煌壁画退化得很厉害。全世界就一个敦煌,所以我们第一要保护。作为物质的敦煌,我门要把它保存下来,要延长它的寿命,另外我们现在也用现代的3D技术建立“数字敦煌”,让游客在我们的服务中心看敦煌的3D穹幕电影,在平衡游客数量的情况下用数字技术把敦煌的信息永远保存下来。对游客来说,原来只是看洞,而现在实际上是弘扬了敦煌文化。
记者:就是用一些现代的手段,去保护同时也是去弘扬敦煌文化?
樊锦诗:对,既要做到保护也要弘扬,我们的保护不是不让游客看,保护好了才是发扬了人类文明,保护好了才能让子孙后代继续享受。我们不是仅仅就在莫高窟,我们要走出去办展览同时弘扬敦煌文化。
今日此时
观者盈门展馆热闹了
早上7点多,以馆为家的老何便起身开始准备。拖地、擦拭展品、收拾屋子,一件件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展览馆并不大,三间平房分割出了三个展厅,占地千余平方米,坐落在丰台区东高地南小街的一片平房院里。如果不是刻意寻找,很难发现。
因为没有钱,房子已经年久失修,展览馆内外透着艰苦朴素,正如雷锋精神。院外杂草荒凉,屋内墙体裂了缝,墙上的标语褪了色,连电灯也“罢工”。
早上9点一开门,第一批参观者迈着齐刷刷的步子来了。他们是附近部队的170多名新兵,每年的今天,带领新兵来参观已经是这个部队的一个传统。
由于每个展厅最多只能容纳二三十人,官兵们只能分批进入,老何却不厌其烦地一遍遍讲解。而说到雷锋训练时所用的木枪、雷锋存折的照片和雷锋当年读过的《毛选》这三件镇馆之宝时,老何都要提高嗓门,多介绍几句。
送走了第一批参观者后,老何也没得休息,马上约好的另一个团体又要到了。
“最近几天已经有数千人前来参观,最多一天超过2000人。”老何说,最近他忙得连轴转,从一早开门到晚上关门,几乎连喝口水的工夫都没有。
年年往日
少人问津馆长苦支撑
每年3月初的这几天,老何都是在忙碌中度过的。他不怕累,他希望天天这么累,天天这么多人才好呢。可是,一年12个月当中,他几乎有11个月都是闲着的。
由于扎根南城又不注重宣传,而且雷锋精神也渐渐淡漠,平日的雷锋资料展览馆很冷清,大部分时间的接客量最多只有两三人。
“它们就像我的孩子,每天都要悉心照料。”对展品的呵护,老何从未因为没人参观而停止过。
老何年轻时曾在北京卫戍区服役,部队掀起学雷锋热潮,那时他开始收集关于雷锋的照片、诗文和发言稿等物件,并于1981年自掏腰包建立了雷锋资料展览馆。
从老何的口中得知,包括讲解员工资、水电费等相关费用在内,展览馆一年的开销需要十万元左右,靠着办雷锋报刊和外出展览时社会力量和个人的捐助,老何一直在苦苦支撑。
“我做梦都想能再办得体面些。”面对已经一年没有更新过展品的窘境,白手起家的老何由衷感叹。不过,在他心里,最大的愿望还是雷锋精神能够世代相传。
文/记者景晓薇 鲁曼 许云峰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