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论:与其申遗 不如给春节注入新内涵

资料图:2010年2月4日,湖北宜昌市民在超市选购糖果。虎年春节临近,象征喜庆吉祥的糖果销售火爆。中新社发 刘君凤 摄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在《春节应放申遗首位》的文章中,建议将春节申遗。“这样可以提高人们对春节文化保护的全民自觉,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民族四海一家的认同感和亲和力。同时,可加强国家与民族的软实力、文化影响力和民族人文形象。”(《人民日报》2月11日)
“春节”申遗,显然是因为传统“年味”的渐淡乃至变味。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节日里的改善吃喝于当下已并不重要甚至并不必要,况且因为交通的方便快捷,饮食上的地域特色日渐式微。而如果仅仅是与亲人团聚,当然不必一定要在春节。因此,现在的春节,对当下的年轻人越来越缺乏吸引力,以至早已有人提出要“保卫春节”。
实际上,风俗总是随着岁月的变迁而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即使于年长的一辈,要完全恪守传统,比如从年前的掸尘扫房子到吃过年夜饭后的熬年守岁,穿着唐装、提着灯笼原汁原味地“老法”过年,已无可能。毕竟现在已是多元社会,各种文化交融,尤其是追求时尚的年轻人,必然更多地选择其他的方式辞旧迎新,即使为“春节”申遗,也不可能保留和延续一个不变的风俗。
也因此,当然应该在春节大力举办传统的民俗活动,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实际上,春节也正是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极好契机,既可丰富节日文化生活,营造节日氛围,也有利于激发、调动民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但是,“年味”要延续其生命力,归根到底,必须注入新的文化内涵。
毕竟,春节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靠年轻人去传承和延续,而现在年轻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上升,宣泄情绪、释放压力、张扬个性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当许多传统的“年味”难以与时俱进渐趋淘汰的时候,让春节重新具有强大诱惑力,除了亲情、团圆这一春节永恒的主题,过年方式也应该推陈出新,增添充满生气和活力的形式和内容。
因此,春节本身也要进行改革。附着于亲情、团圆的文化内涵,应该体现出地域和时代的色彩。否则,如果都是睡睡懒觉、打打麻将、看看电视,春节和双休日并没有两样。而如果春节被“淡化”,即使申遗,也没什么意义。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