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韩星祭拜李时珍风波与国民的文化心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张娜拉身着韩服祭拜李时珍。

近日,因韩国明星张娜拉在湖北蕲春李时珍墓前,身着韩服举行祭拜大典,引发了媒体的热议。从网上评论看,指责声居多,“作秀”、“圈钱”各种说法都有。不过我检索李时珍新闻,发现前面数十条,均与张娜拉的祭拜有关。不能不说,张娜拉的祭拜倒是使媒体想起了李时珍这位医圣,有“复活”李圣医的新闻效应。

很显然,张娜拉的祭拜是一次危机公关,与她此前深陷“圈钱门”有关。张娜拉的父亲称,这次祭拜是为了完成张娜拉外公多年的心愿,她的外公是一名老韩医,对李时珍非常推崇。他还称,韩国学者说李圣医是韩国人是不负责的言论。张娜拉想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尊敬和示好,来消除前些日子的负面言论,树立自己的艺人形象,无疑也是动机之一。

批评张娜拉的祭拜是“作秀”或“圈钱”,毫无意义。在商业化的今天,能成为热点的文化或娱乐新闻,大多背后有策划团队和商业利益。既然都有策划和利益之争,我们就很难借“作秀”“圈钱”,来否定一个公共事件的价值。

从现场视频和照片看,这个祭拜典礼有些规模,是我近年来看到比较隆重的一次个人祭拜。没有策划团队和商业赞助,也不可能有这样的祭拜。不过,张娜拉的这个举动还是冒一定风险的。作为一个明星,到别的国家去祭拜别国的先祖,是需要勇气的。这就如同一个中国明星,到外国大张旗鼓去祭拜一个道理,如果舆论引导不当,极可能在国内给自己带来巨大压力。联想到这些年,中韩民间在传统文化上的种种争议,我很赞赏张娜拉的勇气,这至少需要一种胸襟,就是把李时珍看作人类共同享有的文化遗产。

李时珍在我少年时代,是被看作一位神奇人物的,尤其赵丹演的电影《李时珍》,给当时的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然而,这些年中医的衰落和国内“取消中医”的声音不断,李时珍和他的故事也极少被人提起了。现在竟然是一位韩国女星,让人们有了谈论李圣医的兴趣,不能不说是中国当代文化的一种尴尬。联想起前些日子电影《孔子》的公映也引来了很多指责之声,不能不说如今的国民情绪进入一个很奇怪的境地。一方面,多数人对传统文化早已没有了推崇和敬畏之心;另一方面,当别人染指我们的文化遗产时,大家又会不约而同感受到了一种伤害,这从中韩的诸多文化争议也可看出。

这种充满矛盾的国民情绪,如今有愈演愈烈之势。我们很少愿意谈论一个事件良善的一面,更愿意揭示它的丑陋处。前些日子张娜拉一句“没钱就去中国演出”引来的口水之战,也属这种情况。像成龙、周润发要去好莱坞挣钱一样,只能说明好莱坞的强势,难道能得出美国“钱多人傻”的结论吗?

在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宽容看待各种文化现象,是一种理性的文化态度。我们不能一方面反感暴力与高压的权力意识,一方面自己也陷入同样的意识。宽容既意味着社会能容忍各种反对的声音,不用担心压制,也意味着人们不再用各种极端观点,来对待自己不理解的文化现象。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在这种前提下实现的沟通,才能真正体现平等、自由的精神。只有构建了这种宽容的文化心理,国民情绪才能不显得这么喜怒无常、变幻不定、狭隘短视。

在一个国人轻视中医、遗忘李时珍的时代,一个韩国的家庭愿意用祭拜之礼,表达自己的敬仰之心,中国人理应抱着一种宽容的文化心理。其实,如果多一些对自己传统文化的尊重,一个韩国人的祭拜也不太可能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