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苗族洞葬有望列入"国保" 三处遗存联合申报

    近日,记者从省文物局获悉,该局组织申报黔中苗族洞葬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有望列“国保”。

    惠水县摆金镇新寨村石头寨、龙里县摆省乡果里村果里组、平坝县齐伯乡下坝村桃花寨等3处洞棺葬规模最大、内容最丰、保存较好,被遴选为联合申报对象。

    其年代始自唐、宋,历明、清,迄于公元2002年,历时上千年,沿用时间较长、内涵极为丰富,是研究中国西南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迁徙、生产、生活、宗教信仰等的珍贵实物资料。

    第七批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把洞棺葬带入贵州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

    “这么规模宏大的洞葬群,在全国都是罕见的。”前不久到高坡参观洞棺葬的边疆民族考古会议的专家感叹。

    据不完全统计,贵州目前已在开阳、花溪、平坝、紫云、望谟、长顺、惠水、罗甸、平塘、龙里、贵定、福泉、都匀、独山、荔波、三都、榕江等县市发现岩洞葬遗存超过85处。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认为,这类遗存是进行民族考古学研究的珍贵资料,对讨论黔桂山地民族的迁徙、交流、融合等问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此次联合申报的3处遗存均地处黔中苗岭山地,且均系苗族所遗,故名之为“黔中苗族洞葬”,是贵州洞葬的典型代表。

    此外,省文物局申报材料里提出,岩洞葬反映了古代少数民族潜在的环保意识。

    岩洞葬利用村寨附近的天然洞穴安置死者遗体,不占耕地、不占山林。由于岩洞多在离地数米至数10米的崖壁间,洞厅宽敞、通风,尸体在腐烂过程中,不会污染空气、土壤和水体。

    这在古代环保史上无疑是积极而科学的一种处置尸体的方式。

    很多专家提出,洞葬不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亦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加之洞葬周边自然风光均较优美,周边苗寨多保存有完好的节庆、服饰、饮食、建筑等传统文化,是贵州进行民族文化遗产宣介、展示并使之产生社会效应的理想场地。

    相关链接

    此次联合申报的3处遗存中,以平坝棺材洞年代最早、延续时间亦最久,其始自唐、宋,历明、清,迄于公元2002年;惠水仙人桥洞规模最大,有棺木600余具;龙里果里洞葬则是洞厅最大、棺木排列最为有序的一处。

    关于苗族洞葬习俗,学界至今仍有许多争论。

    有的认为这是环境使然。

    苗岭多溶洞,洞葬是一种生产里水平低下时,最经济方便的安葬形式。

    更多的苗族学者倾向另一种说法:黄河流域迁徙而来的苗族,对祖先居住的地方从未有一刻忘怀。

    洞葬对他们而言,只是灵柩的暂时存放,希冀有一天能回到真正的家乡,入土为安。

 

 

惠水仙人桥洞所葬棺木。

 

    惠水仙人桥洞内部分棺木上绘有马、骑马人、太阳等单体图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飞认为,这些图案与特定人群的灵魂观念有关。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