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笔者来到杨丙光老人家中。他把家里珍藏的8本族谱一一摆开,其中一本族谱上有两幅地图,两幅地图均以“长沙桥”(现徐家桥)为中心。一幅名为“株洲辅伯市”的图上,详细地画出了街道、店铺、码头、寺庙、桥梁等,众多的古建筑分列在街道两旁,清晰可辨,如长沙桥、城隍庙、资福寺、码头、万寿宫等,足见当时株洲的繁华。另一幅为“株洲港背坪图”,地图上有港背坪、大胜岭、南湖塘、汗草坪等地名,中心地带标注为“株洲街杨氏下屯之所”。
据杨老介绍,图上标注的地方正是现在株洲建宁街、解放街、芦淞市场群一带。族谱记载,杨家祖先杨理在南宋嘉定年间任江西南昌府的太守,其子孙世代居江西。自元顺帝时,先祖銮七公迁往株洲芦林冲,后来家业兴旺,迁往“大胜岭”(现解放街一带)建立住宅、店铺,形成街市。此时该地区水陆交通便利,店铺林立,商贸集市繁华,株洲城市雏形基本形成。此图是由杨氏后代于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绘制,描摹原图为明代杨家先祖的房基地契据(公元1400年左右)。
株洲市文物局专家表示,此图在文史资料方面有较大价值,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株洲的面貌。
(《株洲日报》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