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是真买来是假画 复古风大盛引发著录潮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清·康恺之《昭君出塞》  


  “有著录的书画价格可以翻十倍甚至数十倍,市场认可其物有所值,但著录中也隐藏着不少陷阱”,一名行家透露,他在北京某场大型拍卖会的预展上发现,一件标明了四五处民国名家著录的清代大名家作品,看似与图录一模一样,其实只有行家们才知道,图录上是真品照片,而预展的作品有多处细微破绽。


  但是这件拍品最后仍以数十万元价格成交,就是不懂行的买家轻信著录的结果。


  复古风大盛引发著录潮


  古代书画、近代书画成为市场热点之后,市场中最为显著的特点是收藏者与以往只看大名头相比,更注重书画的著录、出处、流传有序,而有显赫著录的作品更是深得买家之心,价格动辄上涨十数倍或数十倍。不少行家认为,这是收藏者随着收藏市场的成熟逐渐提高鉴赏眼光、注重学术研究的表现,著录使作品身价大涨是市场必然的结果。


  著录在古代、近代书画中主要指藏家收藏并以文字方式登记的文献,或收录在宫廷中,有记录在案的档案。


  广州艺拍牟翔认为,著录对于古代、近代书画来说尤为重要,主要是因为古代、近代的著录普遍可信,参考性强。旧时的收藏者做著录只为记录所收藏书画作品,并不参与买卖交易,其中没有掺入利益因素,所以能够排除蓄意造假的可能性,最多也就存在着偶尔走眼的情况;特别是大名家如广东大藏家叶恭绰、梁清标的藏品,其真实性较为可靠。


  因此,当“复古风”大盛时,以《写生珍禽图》为代表的著录清晰、流传有序的名作就获得市场追捧,并拍出6171.2万元的天价。


  依赖外在附加品踏入陷阱不自知


  广东省博物馆研究员朱万章强调,过分依赖书画的外在附加值有可能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著录仅仅是鉴定一件作品的参考辅助,重点还是要看画本身的信息,从时代风格、个人风格等综合判断。


  市场上部分收藏者却因此走向极端或踏入了陷阱。市场行家田林洲发现,有的造假者根据著录“针对性”造假。比如古代曾有名家著录提及到某件藏品,特别是至今已经散佚不可寻的,更是造假者最为喜欢臆造的对象。他们制作了假画后,还根据著录上所描绘的印章,伪造不同时代的印章加盖在假画上,力求与著录可以对上号。


  另一种情况是造假者根据历代有多种著录的真品造假,在拍卖会上试图鱼龙混杂。一般他们会在图录上用上真品的图片,下面注明真品的历代著录,一些普通买家对著录深信不疑,趋之若鹜;只有行家能发现预展的拍品与图录上图片存在细微的差别。田林洲发现,这种假画往往不只一张,可能是造假者考虑到成本问题,并且认为市场很难出现“撞包”现象而制造出来的“多胞胎”。因此,这种“巧妙”造假的产品拍卖定价都不低,动辄数十万元。


  田林洲分析说,万一买下这种赝品后,在市场上见到其他一模一样的东西,也会立即否定别人,而坚信自己的东西是真品。他认为,不看画本身而偏信外在的附加值,这样的买家往往踏入重重雷区而不自知。


  说明:文中所引画并非假画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