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真假”的曹操墓本不应“被商业”

  最近,关于河南安阳“曹操墓”的真假辩论沸沸扬扬。1月14日,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召开社科院2009年公共考古论坛,正式公开对河南安阳曹操墓考察分析后的结果报告。专家们初步认定,此墓的主人就是魏武帝曹操。


  然而,专家们的认定也顶多只是一个初步认定,并非盖棺定论,也非官方说法。当然,也就无法平息多日以来各方网友肆意表达的质疑之声。本应是单纯的考古发现,何以演变成一场社会公共事件,值得我们深思。


  近年来,各地对于历史文化名人等文化资源的抢夺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的状态,比如李白故里、诸葛亮故里之争,几乎演变成一场闹剧。而这些“抢夺”背后是源自开发旅游经济的利益驱动。


  此次曹操墓挖掘一开始,就有消息传来,曹操墓的挖掘开发将给河南安阳带来4.2亿的经济价值。与此同时,当地有关部门对此发现一再进行高调宣布,并急于反驳澄清质疑。质疑未消,又忙不迭地开始考虑拆迁,并构想“国家公园”等概念。


  于是,关于“曹操墓”的舆论关注点一开始就“被商业化”了。虽然,有关部门之后一再强调这座古墓不会被用做商业用途,但仍然架不住“曹操墓”这个概念可以被使用出各种奇思妙想的花样。


  正是在掺杂各种“商业”元素的背景之下,最终使得各方的怀疑之声空前高涨,曹操墓的真假成了任人评说的“街头儿戏”。学术力量、学术权威被人们忽略和忽视,以至最终损害了地方政府公信力。


  从实际情况来讲,曹操墓的发掘,肯定会对安阳的旅游带来一些效益,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这毋庸置疑。地方政府想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发展经济,也无可厚非。但到底错在哪里?


  我们知道,考古发现是一件严肃的事,是一门科学,需要详细论证和考证,容不得人们半点的急于求成,更容不得半点掺杂“商业”元素的浮躁。急于求成的浮躁之风只会坏了地方的名声,只会给地方发展带来坏处。


  看来,在像曹操墓这样的文化资源开发上,我们还须少谈一些经济,多谈一些学术,才好。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