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专家团:曹操墓“盖棺定论”还未到时候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论坛”现场 CFP 图


  河南安阳西高穴“二号墓”的主人,到底是不是曹操?这一话题,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界岁末年初的最大热点。


  昨天上午9时,备受各方关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论坛”在北京举行,这也是目前考古学术层面对安阳西高穴大墓的最高级专家研讨会。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在论坛后表示,目前确认曹操墓的西门豹祠和鲁潜墓志等仍然存疑,与被认为是曹操墓的二号墓并列的一号墓还未完全发掘,因此,对曹操墓虽然可以“根据考古研究的方法,初步断定”,但这“不是最终的结论,目前还不能盖棺认定”。


  几天前,也就是1月1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家团一行12人赶赴河南安阳考察了西高穴“曹魏大墓”。


  昨天,在进行充分研讨后,对于这一大墓是不是曹操的墓,王巍代表专家团队的答复是:“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我们认为这个墓葬很可能是曹操的高陵。”但他话锋一转,“这个会议不是新闻发布会,也不是所谓的最终认定,考古的最终结论,还需要等待或者随时准备接受新的考古资料的验证”,“离盖棺定论,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对于早报记者在现场提出的一号墓与二号墓(即西高穴大墓)并列,为何河南文物部门在一号墓尚未充分发掘的情况下即认定二号墓为曹操墓,王巍表示,这也是最后结论的提出不是现在的原因之一,“比如今后,第一,旁边的一号墓要充分地发掘,一号墓、二号墓出土的遗物,包括形制、人骨等等进行详细的比较;包括对那些陶器的整理,因为陶器是我们断定年代非常重要的标志,这次发掘之后,还没有时间研究;包括研究文献。那个时候应该由汉魏的考古专家,包括在座的几位,包括其他没有来的,包括历史文献学的,对这些资料进行综合地研究,最后得出一个专家认定的意见。”


  最早对河南文物部门确认曹操墓证据提出质疑的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昨晚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专家团的这一意见能够让他信服:“当初的质疑是因为河南方面发布的证据在普通逻辑上不能让我信服。因为考古也是一门学术,对公众发布的证据与程序必须规范,作为权威部门,不能前后不一致,严格说来,在有那么多疑问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就一口确认是曹操墓是对公众的不负责任,也是需要向公众道歉的。”


  严格说来这事需要向大众道歉


  社科院考古所回应早报提问表示:考古结论应随时等待新考古资料的验证


  河南安阳西高穴大墓被河南方面确认是曹操大墓的消息自去年12月27日发布至今,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由于和“曹操墓”(二号墓)其并列的一号大墓尚未发掘,在去年12月30日河南省文物部门确证“曹操墓”的说明会上,面对早报特约记者“谁有资格在死后与曹操并驾齐驱”的疑问,河南省文物部门并未正面回答。而在昨天的社科院专家团论坛上,早报记者就此问题再次现场发问,社科院考古所专家团对此表示,这也正是现在还不能作“盖棺定论”的原因之一。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表示:“作为权威部门,向公众发布信息在仍有疑问的情况下,下结论时是不是该留有余地?否则,向公众发布信息前后不一致,严格说来是需要向公众道歉的。”


´,´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专家团展示各自领域内的考古方法  


  对话社科院考古专家团


  “一号墓发掘完后,能得出比较结论性的认识”


  在昨天举行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家团成员回答了早报记者关于“一号墓”的问题。


  早报记者:安阳西高穴古墓的发掘中有两座墓葬,一个就目前大家热议的二号墓或“曹操墓”,另一个是与之相邻不远的一号墓。


  现在,一号墓的发掘工作还在进行中,这也给公众留有一个很大的疑问:一号墓与二号墓是一南一北并排而立,在曹操下葬的时代里,谁能够有这样的资格与他并驾齐驱?随着一号墓发掘工作的进行,新的发现是否可能推翻我们现在的一些结论?或者说现在就“曹操墓”给出一些结论,会不会还是言之过早?


  王巍(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墓葬发掘结束后,随之而来的马上就是对这个墓葬的年代、墓主人的认定,社会上高度关注这些问题。甚至有人说,五年前、三年前甚至两年前就认定它是曹操墓了。发掘工作结束后,我们需要有一个对目前发掘状况的看法。


  任何考古发掘,完全认定是有相当困难的。除非这个墓葬,第一没有被盗,第二它出土的文字,包括铭文、死者的身份都非常清楚,比如马王堆墓、南越王墓。而现在我们面对的这个墓葬由于被盗掘过,所以(完全认定)存在很大的困难性。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提出一个阶段性的认识是可以的。根据目前的资料,在论坛上给他们提供一个舞台,他们把该墓葬认定为曹操高陵,实际上不是最终的结论。媒体可能觉得一旦发表了,就是最终的结论。而考古最终的结论如我刚才所说,还要等待或者随时准备接受新的考古资料的验证。


  现在我们可以认为,这是河南省考古研究所阶段性的认识,但是这个阶段性的认识有相当的根据。一号墓发掘完,综合研究之后,能够得出一个比较结论性的认识,但是也需要等待新的考古资料的检验。离盖棺定论这个结论,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现在所知的是,一号墓比二号墓小得多,规模小,形制也不一样。现在一号墓正在发掘,至于结果是如何,里面到底是什么样?咱们还得等着发掘以后再说,不出来我们不枉加推测。(发掘)出来后,也还得经过专家的认定,也不是我们发掘人认定的。


  朱岩石(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汉唐考古研究室主任):大家也看到,在这个墓葬全部的铭牌、铭文中,实际上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魏武王常用”这样的东西。《三国志》上记载的非常明确,魏武王是武王。献帝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的时候曹操被命为魏公,三年之后他做的是魏王,不过还没有称帝的时候他就死去了。这发生在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同一年,汉献帝改延康元年,同年10月曹丕称帝,他追尊曹操为武帝。


´,´

  武帝和武王之间的转变就发生在这一年,所以这个墓葬是公元220年的墓葬,时代卡定了。


  如果再晚,它就不会用武王这样的石牌,就会用武帝的石牌,而再往早了说,他还是魏公。这个墓葬在邺城的西边,规模如此大,有这么大的文字,又是公元220年的一个大墓,是曹操墓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当然,我们的工作要深入下去,现在一号墓还没有发掘完,周边墓地的寻找也在持续进行当中。随着工作的进行,我们能够得出更加靠近历史事实的资料。


  钱国祥(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墓葬的认定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根据现在的情况,一号墓的规模大小远远小于二号墓,所以它墓室里不大可能是曹操。我们将之编号为一号墓,是因为发掘工作的需要。有许多东西,我们还正在研究。考古专家是属于发掘的,对研究问题我们还欠缺水平,还需要请更高的专家对它进行认定。随着我们对一号墓的发掘,对周围遗迹的调查,我们还要对认识进行不断地补充。


  对话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


  “当初质疑其实是针对学术不规范”


  早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专家团认为曹操墓只是初步推断,尚未到盖棺定论的时候,作为最早质疑“确证就是曹操墓”的学者,您如何看待这一最新说法?


  袁济喜:我热爱魏晋南北朝,关于这一时代的所有内容我都非常关注。我认同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专家团现在还不能作最终结论的观点,曹操墓自古以来就众说纷纭,而且我专门去实地进行了考察,发现了确实有不少疑点。河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其实也做出了很多努力,我也很尊重他们,但关键是向公众发布的内容必须经得起推敲,比如,从盗墓贼手中缴获的石牌怎么可以作为考古证据?而且那也只是口供,从证据学上来说,这是不能认定的,还有,与二号墓并列的一号墓如何解释?你就是认定,那等一号墓完全发掘了再认定并向公众宣布也并不迟的——而且,中国文化史上很多东西并不一定非要有结论的。


  早报:这次论坛也认为从文献学的角度来说,“曹操墓”确实有不少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你觉得从学科角度而言,无论是考古界还是其他学科的学者,需要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袁济喜:考古也是一门科学,还是需要尊重实事求是的原则,我当初的质疑并不是说这就不是曹操墓,而是质疑河南省文物部门发布的部分证据、回应公众与专家的态度以及左右逢源的实用主义论证方法,这显然有违学术规范,尤其是一些内容几乎无法自圆其说。作为权威部门,向公众发布信息在仍有疑问的情况下,下结论时是不是该留有余地?否则,向公众发布信息前后不一致,严格说来是需要向公众道歉的。


´,´

  这不是“最终结论”


  多项考古证据支持“初步认定” 但这不是“最终结论”


  专家团论坛现场


  “最后结论的提出不是现在”


  当天,论坛的发言席上坐了8个人。除了随队到京的河南省文物考古所所长、安阳西高穴大墓发掘主持人潘伟斌,包括专家团带队王巍在内的另7人都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正研究员”。这是中国考古的一级专家团队,其中包括长期负责汉魏洛阳古城发掘的钱国祥、常年担任曹魏邺城考古发掘队队长的汉唐考古研究室主任朱岩石、专门从事古代铭刻被称为“中国石刻研究第一人”的赵超、汉长安城考古发掘队长刘振东、常年从事科学测年及古代人类食骨研究的张雪莲,以及专攻古代人骨研究的体质人类学专家张君。


  专家们一一详尽地介绍了各自领域内的考古研究方法以及与此次墓葬相关的证据,既提出了刻有“魏武王常用挌虎大戟”的石牌这样有力的直接证据,也不乏附近出土文物的丰富旁证,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对墓葬中2女1男遗骨的鉴定,等等。


  整个论坛持续了三个多小时,但对那个初始问题:安阳西高穴一号墓的主人,到底是不是曹操?专家们始终强调考古工作的科学性以及确认工作的困难性。王巍代表专家团队发言表示,“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我们认为这个墓葬很可能是曹操的高陵。但很多记者问我,这是不是最后结论?我觉得最后结论的提出不是现在。”


  他表示,旁边的一号墓还需要充分的发掘。专家们还需要对一号墓、二号墓出土的遗物、墓葬形制,人骨等等进行详细地比较,要对自然科学技术手段进行全面应用,以便进行全面测试、分析。文献研究还需要汉魏的考古专家的持续努力,历史文献学研究的专家,也还需对资料进行综合的研究。


  “向公众介绍考古工作是目的”


  河南安阳西高穴大墓的发掘消息自去年12月27日发布以来,在不到20天的时间里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与会专家称,引起的社会热议空前,已经远远超出了学者,乃至文物管理部门的预想。


  王巍表示,“总体上,我们觉得这是一件好事。”社会公众关心历史文化遗存,关心考古发现,让“考古人”觉得非常庆幸与荣幸。尽管有一些观点的争论和见解不够准确,缺乏考古的基本知识,有些甚至是外行话。“为什么人家会说这些外行话,是因为我们考古工作者对考古这样一门学科是怎样进行研究的,或者说我们是怎样进行工作的,我们的结论或认识是怎样的提出的——对于这个过程,公众是不知道的。”他认为,迄今对考古知识的普及,多停留在对考古成果的介绍,但怎样得出认识、经过了哪些程序和过程,却从来没有向公众介绍过。“我觉得这是我们考古工作者没有尽到责任,社会对这方面的知识上是缺失的。”


  “说我们要搞一个新闻发布会,要正式地确认什么发现,这稍微有一点误解。”王巍称,以西高穴大墓的研究为例,向公众介绍考古学家是怎样研究古代墓葬,其中使用哪些方法和手段,以及哪些科技手段或者研究手段受到了怎样的局限,这是论坛的目的。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