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论:曹操墓何以散发着“周老虎”的味道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曹操高陵墓道

曹操墓的发掘,无疑是岁末年初的一件大事。公众对于这件事,与其说关注的重点是墓的考古价值,还不如说是因为更关注曹操本人。做为中国历史上的大名人,三国时期的“奸雄”,兼之七十二疑冢的传说,使得曹操墓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但估计曹孟德做梦也想不到,以自己的盖世英雄,死了一千好几百年之后,自己的墓地竟会被二十一世纪的人们争论不休,而且还飘散着一股“周老虎”的味道。

曹操再了不起,也不可能知道“周老虎”是个啥玩意,但我们可都记忆犹新。当然,“曹操墓”和“周老虎”是截然不同的。曹操墓是一个“历史真品”,而周老虎是一个“人造赝品”。但这两件完全不同的事件,却飘散着同样的味道,就不能不让人反思了。

记得当初周老虎“出笼”时,有关部门就匆忙宣布“发现华南虎”;此次发现墓地,刚开始时还只是“疑为”,过了不长时间就定性为“发现”了。周老虎的出现,促成了打虎派与挺虎派的对决;曹操墓的发现也在网上网下形成了“坚信派”和“质疑派”。

因为不少事情给人们的教训,使得大家对权威的认同感丧失了。无论是多大的腕儿说的,总能激起怀疑,而且似乎越是对“权威”,怀疑感就越强烈。这种现象的出现,有人说是社会信任感的缺失。这是从消极的方面看。而从积极的方面看,对一些事情多抱一些怀疑态度,无疑也是社会进步、民智开放的反映。大家不再盲从权威了,在不少事情上,加进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权威判断还是应该有的,否则就成了怀疑一切论者,而且各行各业也都少不了具有专业水准的权威判断。但是权威们也得知道,一是自己的话得过硬、得让人信,不能信口开河。以权威卖权威,其结果只能是自己把自己贱卖了,今后说的话谁都不信了。二是,即使发的话是真的,经得起检验,也得讲究一下语气。这种讲究语气,其实反映的正是一种心态。权威们的心态,不能以权威压人、以学术地位压人、以“我是某某”压人。就像此次曹操墓的考古,一些业内人士动不动发出“他们不够水平”、“完全认定”、“认定是科学的严谨的”等斩钉截铁、不容置疑的话语,这起码让人听起来不舒服。

争论很正常,也有积极意义。接受争论、回应争论、结束争论,应是正常步骤。真理是越辨越明的。而对于争论,心态和胸襟至关重要,争论是在辨理,不是在赌气。那样的话,便成小孩子打架了。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