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路公馆区的民国建筑。
大报恩寺遗址园区效果图。
长干寺塔地宫入口。杜文双/摄
日前,历时两年多的南京第三次文物普查田野调查工作全面结束,全市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点达1825处。当这些藏身于山林田野、高楼大厦中的历史遗存重新走进公众视野时,也将一个新问题摆在人们面前:如何盘活这些庞大的“遗产宝藏”,使其成为城市发展的助推器?
保护先行:出台名录留住餐饮老店
提到建康路126号的江苏酒家,很多老南京都不会陌生。这家始创于1946年的老字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是南京人操办婚宴的不二之选,酒家主推的四大名菜:贡淡炖海参、酒凝金腿、鸭包鱼翅、扁大枯酥,一度成为远近闻名的金陵佳肴。2009年,三山路一带面临拆迁整治,江苏酒家的去留成了各界关注的话题。一些老南京表示,在南京近现代餐饮史上,江苏酒家留下过重要一笔,“就这么拆掉太可惜了”。
2009年12月底,市文物部门出台的一则通知,让这座木板楼房看到了一线转机——江苏酒家、和记洋行、永利硫酸铔厂等12处普查新发现被列为不可移动文物,这意味着,这12处新发现都将受《文物法》保护,如果进行拆迁,必须先通报市文物部门,经市政府批准后方可执行。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边普查、边公布、边保护”的要求,这次出台的首批普查保护名录属于应急之策,“名单里的12处文物点都面临拆迁或改建的威胁,进入保护名录后可以让它们暂时脱险。”
合理利用:上坊大墓将建成“地下奇观”
过去几十年,南京出土的六朝墓葬多达上千座,其中孙吴时期的墓葬数以百计,但却没有一处能完整保存下来。国内考古专家研究东吴墓葬,都是去看安徽的朱然家族墓,这对曾为吴国都城的南京而言,显然有些说不过去。
记者从市文物局获悉,作为普查重要成果之一,2005年发现的上坊东吴大墓将建成南京地区第一座地下墓葬遗址博物馆。目前,具体规划方案已经出炉,博物馆占地面积40亩,展览陈列区将以墓道为参观轴线,向观众展示墓室结构、虎首石棺座等相关遗迹。江宁地区今后出土的三国两晋墓葬,也将整体迁往这里集中展示。届时,这处神秘奇特的“地下景观”将成为国内一流的六朝墓葬遗址群,满足游客参观、学界研究等诸多功能。
与此同时,普查成果中的其他新发现也在积极探索转型模式。始建于1929年的北河口水厂,将部分厂房设备改造成自来水博物馆;拥有众多民国名人公馆的颐和路公馆区,将划出第十二片区打造全国首个以民国建筑保护开发为目标的总部经济区。
遗产开发更需品牌意识
“文化遗产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城市发展的资本和动力。”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的话,已成为当今遗产保护界的共识。
据记者了解,南京目前正在制订一份针对未来5—10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规划文本。参与规划制订的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贺云翱告诉记者,六朝古都南京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但长期以来,得到合理利用、可供公众参观欣赏的只是少数,规模庞大的“地下宝藏”多是只挖不用,许多地上文物也因为种种原因成了闲置资产。
以民国建筑为例,南京普查成果中的民国遗产多达上千处,其中包括名人公馆、工业遗址等各种遗产类型,但成功利用的案例却少之又少。“缺的不是资源,而是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理念。”专家认为,遗产开发不能盲目跟风,不能比规模,而要比内涵、比特色,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合理规划,打造一批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项目。
在专家眼中,此次普查的重要成果之一、2008年发掘的长干寺塔基和地宫遗址,就是打造南京遗产品牌的一个良好契机。据了解,以考古遗址为核心的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园区今年有望全面启动,根据规划要求,塔基和地宫遗址将完整保留,建成一座地宫遗址博物馆,届时,除了迄今为止国内最深的佛塔地宫外,人们还能欣赏到阿育王塔等地宫内出土的珍贵文物。“只要规划得当,这一项目未来肯定能成为南京一处具有号召力的遗址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