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赏雍正瓷器 正如古人云“秀食可餐”(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清雍正霁青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清雍正红底白龙海水纹盖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清雍正仿汝窑弦纹瓶

        日前,我在台北参观了由两岸故宫共同举办的“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这是两岸故宫文物分别60年来的首次团圆,其内容丰富,学术性强,意在“告诉人们一个真雍正”。246件文物包括档案、史籍、地图、肖像、绘画、书法、瓷器、琉璃、玛瑙等在这里展出,从中人们可以领略雍正这位颇具争议的皇帝的文治武功和艺术品位。

        对雍正时期的瓷器,我很感兴趣。虽然雍正在位才区区13年,但瓷器生产却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这和雍正对瓷器“文雅精细”的制作要求和高雅的审美情趣有关。

        雍正对瓷器制作的细致认真程度超乎人们的想像。从大量保存下来的朱批档案里,我们看到了他对瓷器生产样式的要求以及呈核程序的规范。如雍正五年(1727年)下旨曰:“朕从前著做过的活计等项,尔等都该存留式样,若不存留样式,恐其日后再做,便不得其原样。”他对于造办处送样的瓷器,除了“好”与“不好”的评语外,还有不少精彩点评:夸赞的如“细”、“素”、“薄”、“文雅”、“精细”、“秀气”等。批评的如“俗”、“厚”、“俗气”、“粗糙”等,一个堂堂皇上,却心系瓷器,并对之作出自己的独到评判,这对瓷器制作的精益求精无疑起到了推动的作用,读之让人感佩不已。

        当然,雍正瓷器能达到美轮美奂的境界,与雍正起用天才督造官唐英息息相关。唐英是中国陶瓷史上最具知名度的督陶官之一,经历雍正、乾隆两朝,前后在景德镇督陶27年。他主持御器厂期间,礼贤下士,虚心求学,刻苦钻研制瓷工艺知识,致力于制瓷工艺的总结和改革,长期和工匠在一起,亲自设计绘制各种新的图案样式,及时将其写入书里,绘制于画,传之久远。雍乾两朝制瓷工艺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唐英功不可没。

        雍正瓷器的胎釉,选料极为精细,胎体坚韧,胎薄体轻,成型规整。仿宋代黑灰色胎瓷器的胎骨,称为“铁骨大观”;仿汝窑香灰色胎瓷器的胎骨,称为“铜骨之汝”。釉质晶莹、表面光洁,釉色多为纯白;仿宣德青花瓷釉面呈桔皮纹,有的积釉较厚,有的如云雾状;彩器和仿成化器釉为粉白色细釉;仿定窑白瓷的浆胎瓷器釉面也呈粉白色,但釉质较疏松;珐琅彩多绘于素白瓷地上,内容以花鸟为主,次为山水,少见人物,配以行书诗句。

        “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展出的百余件雍正瓷器,主要有碗、盘、杯、瓶、壶、罐、炉、尊、洗、盆等。这些瓷器一改康熙时浑厚古拙之风,其线条优美流畅,比例自然适度,俊美高雅、玲珑轻巧,文人气息相当浓厚。古人云“秀食可餐”,雍正瓷器就达到了这样的境地。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