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与没落,从何谈起?

日前,《第一财经日报》登出一题为《展望2010:传统崛起,当代没落》的文章,预测在经历了疲惫的2008年和徘徊的2009年之后,将被重新激活的中国艺术市场会呈现出“中国书画承接前两年当代艺术的强势高开,而依然羸弱的当代艺术市场则继续低走”的形势。
说得头头是道的洋洋洒洒几千字,乍看之下像是给“迷途”的艺术和“不安”的市场高高挂起一指路明灯。然而,这些对着若干甚至是无法核实的数据便拍胸口高呼的纸上谈兵,不难看出是与风雨飘摇的股市中那些指鹿为马、信誓旦旦最终却给无知的人们换来“竹篮打水一场空”的股评大同小异。
今天,艺术的商品化,甚至一些艺术行为的商业化,都已成为了板上钉钉的事实。为此,有多少专家学者义无返顾地投身于看似无休止的唇枪舌剑当中,又有多少藏家炒客心存侥幸而挥金如土恋战其中。然而,早在2007年的伦敦秋拍上,全球艺术品市场的危机显露寒意时,那些冰冻三尺般的巨大泡沫便一点一点地被风吹起,散落一地。于是,不少人立刻将矛头指向了眼下异常活跃的当代艺术,而近年来在中国艺术市场表现抢眼,甚至可以说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当代艺术更成为圈内圈外千夫所指的罪魁祸首。所以,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些有关“传统崛起,当代没落”的预测,也就成了一个重复来又重复去的童话故事。
再者,泰特现代美术馆即将举办的《高更:神话的制造者》与上海美术馆正在筹备的陈逸飞个展,文中却是以少得可怜的这两个展览来试图描绘出“传统崛起,当代没落”的图景。要知道,放眼未来的一年里,正是琳琅满目的双年展粉墨登场的偶数年份,从4月开幕的德国柏林双年展起,悉尼双年展、光州双年展、上海双年展、北京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新加坡双年展等多个国际性的双年展悉数登场。另外,还有汇集100多家顶级当代艺术画廊,展出包括历届获得“特纳奖”作品的第22届伦敦艺术展。这样的对弈,试问“崛起与没落”的断言又从何谈起?
尽管金融市场的风波对当代艺术市场打击不小,尽管经济危机对画廊老板、投资者、藏家的荷包也打击不小,但这并不妨碍“当代艺术”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一枝独秀。除非,它一个不小心被历史化了。当然,这样的假设并没丝毫实现的可能。
毫无疑问,当代艺术在中国的迅速发展,直接导致了其超过中国传统书画艺术而占据着艺术品市场的最大份额与关注。
在中国,当代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西方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东方版本”,其现状更是活跃而混乱,平庸多于杰出。但是,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在未来的走向,评论家彭德明确指出:跨越传统文化的普世追求和照顾文脉的本土作风,而后者在未来一二十年间会占据绝对的上风。
至今已走过三十载的中国当代艺术,从不堪回首的当年,到经历了很长的一段“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挣扎,今天终于进入主流体制。这可不仅仅是从地下钻到地上来的展览越办越是红火,不久前“中国当代艺术院”还正式在京挂牌成立,蔡国强、周春芽、方力钧、王广义、岳敏君、张晓刚、邱志杰等22位艺术家从“野生”的状态中摇身一变都成了“院士”。官方的认同乃至推动,也间接使得当代艺术在自由市场上领跑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优势进一步拉大了。
对于这个在市场上撒野的“孩子”,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正在进行中而未曾被历史化的艺术,更是对眼前现实社会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独立思考并表达自己的态度,包括艺术家的创作以及这种创作活动与当代社会的文化、政治保持一种活跃的关系。
当代艺术可以在中国新时期十年艺术市场发展的现实中,证明了以往那种不进行流通的封闭式的“创作——参展——作品回家”的循环方式是行不通的。只有产品而没有流通的局面,最终也就沦为死水一潭,而用艺术的方式对现实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全面介入恰恰就是当代艺术的一大特点。也就是说,当代艺术改变了传统的观看方式,其作品主要不再是赏心悦目,不再为观众提供所谓“美”的视觉图像,而主要是对现实社会的政治与文化提出问题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在这里,艺术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介入到现实社会的种种问题中。
所以,无论是在学术圈的范围之内,还是在社会的广泛层面当中,或是进入市场的流通过程里,当代艺术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冲击,更是给人们创造了对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社会的关系的一个重新认知和思考的机会。当然,它的存在与发展并不会影响或是扼杀传统。就以中国传统书画为例,对于前人留下的精粹而言,两者将相映生辉;对于前人留下的精神来讲,后者将是前者在当下的一种鲜活的继承与延伸。这就是为什么蔡国强、徐冰、谷文达等中国当代艺术家,能让火药、文字、丝绸等中国传统文化里的象征符号在换上“新装”后又一次征服西方世界。
事实上,当代艺术就是这个时代里最为生动、最有力量的一种艺术形态,人们大可不必将之看作是一个搅乱了天下的“妖魔”闯入了净土,更不用听信某些为了证明自己眼光而有意把“艺术品与艺术品市场”、“股票与股市”两个相互完全不同的概念与关系混为一谈。
传统崛起?当代没落?并不重要,也不存在,毕竟在一个线性时间上的艺术发展自有它的规律。我们应该做的或是可以做的,也就是尽情地去品味传统、体验当代!至于市场嘛,荷包涨了,就淘件心头好吧!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