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高陵说明会:8件"魏武王"石牌7件为专家挖出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孙新民回应有关疑问

 

 

    鲁潜墓志:出土于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西北,墓志刻于后赵建武十一年(345年),志文较详细记载了魏武帝陵的位置。王建立/图

    安阳西高穴东汉大墓被确认为曹操高陵之后,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同时部分学者和网友也发出了一些不同声音,针对有关疑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省考古所的部分专家,在2009年12月31日下午举行了“曹操高陵考古发现说明会”。会上,专家学者回答了来自全国各地媒体记者的提问。

    发掘成果已上报国务院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孙新民介绍说,经上报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8年12月12日开始对安阳西高穴村被盗古墓进行考古发掘工作。目前西高穴大墓二号墓的发掘工作基本结束,前后历经一年时间。

    在发掘前期,河南省文物局曾于2009年4月6日和2009年6月4日,邀请有关专家对考古方案进行了论证。在发掘后期,国家文物局于2009年11月9日、2009年12月13日前后两次邀请有关专家对考古成果进行论证。先后参加论证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历史所和北京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的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体质人类学相关专家。

    孙新民说,这次对曹操高陵的认定综合了考古成果和多学科专家的意见,分别从文献记载、墓地位置、墓葬形制、出土器物、人骨鉴定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论证。报请国家文物局同意后,河南省文物局于2009年12月27日公布了发掘成果。同时,国家文物局已将曹操高陵的发掘成果上报国务院。

    孙新民还就曹操墓的位置、没有出土墓志铭以及历史上曹操的封号、谥号、庙号、陵号等问题进行了说明。

    “明星效应”引发热议

    西高穴大墓被确认为曹操墓已经成为目前的文化热点,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古文字及考古学家郝本性说:有争议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曹操是个名人,而且是个争议性很大的话题人物。如果西高穴大墓墓主人换做别的不太出名的王侯将相,肯定不会引起这么大的议论和质疑。大部分人对曹操都有所了解,但不少知识是从文学作品中得来的,和历史有比较大的出入,认识也容易出现偏差。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杜金鹏说,造成这么大的动静,可以说是“高陵现象”。现在的曹操墓热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学术层面,一是公众参与层面,现在两个层面有点混了。学术研究是个一步步来的漫长过程,逐渐形成结论。而公众想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结论和答案,这是个矛盾体。关于曹操墓有不同的意见,普通读者应该听谁的?首先是听专业考古学家尤其是专门研究魏晋的考古学家的,其次是听真正搞科学研究的学者的,最后才是非科学研究的人,他们可以大胆猜测。

    大墓考古发掘的领队潘伟斌说:目前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新的证据,这些证据会分阶段发布,科学研究是一步步进行的。

    热议话题①:信史书还是信小说?

    有网友认为,即便确认西高穴大墓是曹操墓,也有可能是曹操的七十二疑冢之一。

    孙新民说,关于曹操墓“七十二疑冢”的说法,已有专家明确指出这是一种民间传说,是民间以讹传讹的结果。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说法从北宋时开始出现,后代文人罗贯中、蒲松龄等在其小说、笔记中对此加以渲染,使“七十二疑冢”得以广泛流传。近代较为流行的曹操七十二疑冢所指的今磁县北朝墓群,经考古发掘证明为东魏、北齐时期的帝王及皇族墓群,与曹操无任何关系。1988年,磁县北朝墓群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探讨曹操生平事迹必须依靠《三国志》等信史,后代文人笔记、小说、诗作等文学作品中的说法可信度明显低于史书记载。

    郝本性说:文学作品的影响是很大的,很多人相信有疑冢。但我搞了一辈子考古,也没碰到过疑冢。

    热议话题②:信盗墓贼还是信考古学家?

    有记者说他刚刚在安阳采访了一个盗墓贼,盗墓贼说石牌是他们盗出来的,考古界为什么把这些东西当做直接证据呢?

    对于这个问题,专家们再次进行了说明:大墓出土的和征集到的刻铭石牌及“慰项石”数量多达60件。这类形制、质地的文物应为首次考古发现,也基本未见于传世品之中。刻有“魏武王”铭文的同类石牌共有8件,除其中一件是从盗墓分子手中追缴而来的之外,其他7件均为科学发掘出土。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志清说,从盗墓贼手中追缴的那个“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石牌不能用来确认曹操墓,但是科学发掘出土的相同石牌可以证明他盗掘了曹操墓,量刑起来可能会更重。

    郝本性说:我也是搞文物鉴定的,从形制、制法观察,尤其是从石牌上铭刻的随葬用品名称这个角度分析,这些石牌不是那么容易造假的。有些人是看假东西看得太多了。

    有人认为应该用小篆写石牌,而不应该出现石牌上的“宋体”字。

    郝本性说,石牌刻铭文字的字体比较统一,均为东汉后期流行的隶书字体,俗称“八分”,由早期汉隶演化而来。从汉字书体特征、铭文体例的角度分析,其年代定在东汉后期至魏晋时期没有疑问,同时代石刻《熹平石经》字体就是这样的。

    热议话题③:DNA能解决问题吗?

    为了解决墓主人是谁的问题,有人建议使用DNA鉴定技术,DNA能解决问题吗?

    孙新民说,目前,文物保护和研究的实验室内工作尚待展开,出土人骨标本的古代人类DNA研究也是其中之一。现代人类DNA研究技术和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但从生物遗传学和考古学的角度来看,对古代人类遗骸中的DNA进行提取和分析,是考古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兴领域,其研究的方法与理论并非十分成熟,因此出土人骨标本的古代人类DNA研究可能会面临一些技术难题,它取决于两个客观条件:

    第一,西高穴大墓出土的男性人骨保存较差,生物遗传学DNA技术能否提取到完整、有效的遗传基因数据,只有在专业实验室测试之后才能有科学、客观的答案。第二,完全依靠生物遗传学DNA技术来判断该墓男性人骨是否曹操遗骨,还有一个技术难题,即必须找到确定的曹操后裔,并成功提取遗传基因数据作为参照,才能比较研究。

    那么曹操的后裔在哪里呢?

    亳州曹操文化研究会会长赵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曹操出生于安徽亳州,但安徽亳州的曹姓很难说就是曹操的后代,如果后代不能确定,做出的DNA鉴定肯定也不具有参考价值。

    有专家建议,可以发掘一座曹操的宗族墓或和曹植墓尸骨进行比对,关键是能否提取到完整、有效的遗传基因数据。

    热议话题④:曹操墓中的两个女人是谁?

    在关注大墓中男性是不是曹操的同时,大墓中两具女性尸骨是谁的问题更引起普通人的兴趣。经过初步鉴定,两个女性一个20多岁,一个50岁左右。有人甚至由此想到了貂蝉、大乔或小乔。

    有学者认为,那个50岁左右的女性可能是卞皇后,另一个年轻的可能是丫鬟或侍妾之类的。郝本性说,这两个人肯定是和曹操关系密切的人,先秦时期有殉葬的,曹魏时期殉葬很少了,但有主动从死的。年龄大的有人说是卞皇后,也有人说是其他人的。史书上说卞皇后是后来葬进高陵的,那就要在考古中寻找有没有二次合葬的证据。目前证据、线索有限,允许百家争鸣。

    中国秦汉史学会副会长、河南大学教授朱绍侯说:如果说是卞皇后,年龄有差距,是不是二次合葬目前还没定,我有一些想法,但现在还不便于说,希望有更多的发现。那个年轻的比较好说,当时有自愿从死的现象,是跟随曹操还是跟随女主人而死就不好说了。

    针对有记者提出的曹操墓中有金、玉、玛瑙之类饰品的问题,郝本性说,曹操生前享受的是皇帝的待遇,衣服上有饰品是正常的。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韩国河教授说:这座墓是男女合葬,那些饰品也不一定就是曹操的。石牌上有“刀尺一”,说明是女人的随葬品,曹操是不会随葬尺子、剪刀的。

    热议话题⑤:一号墓会不会也是曹操墓?

    西高穴大墓是南北并列的两座大墓,南侧的二号墓被确认为曹操墓,那么一号墓有没有可能也是曹操墓?如果不是曹操墓,那么谁有资格和曹操并列而葬呢?潘伟斌说:一号墓是曹操墓的可能性不大,一号墓没有二号墓大、深,墓道只有二号墓的一半宽,级别没有二号墓高。一号墓因为塌陷了,只有用大揭顶的方式进行发掘,工程量很大,目前进行了三分之二,还没有挖到墓室,能出什么东西不好说。至于是谁的墓,不能推测,只有考古工作结束,用事实说话。2010年三四月份就可以揭晓了。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