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文物局召开"曹操墓"考古说明会 回应质疑

曹操高陵说明会

 

曹操高陵说明会

 

考古发掘出土刻铭石牌

 

考古发掘出土刻铭石牌

 

    12月31日,河南省文物局在郑州召开曹操高陵考古发现说明会,会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孙新民介绍了“曹操墓”的具体发掘过程,并针对各方质疑一一作出回应。国家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副主任杜金鹏,河南大学历史系主任朱绍侯,河南省文物考古所研究员郝本性,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韩国河等共六位专家出席了会议。

    考古发现与经过

    孙所长介绍到,从2008年12月12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安阳西高穴被盗古墓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在今年4月6日和6月4日省文物局曾邀请有关专家对考古方案进行论证。经过综合考古成果和多学科专家意见,从文献记载、墓地位置、墓葬形制、出土器物、认股鉴定等多个方面论证,认定该古墓是曹操墓。同时,国家文物局将曹操高陵的发掘成果上报国务院。

    有关“七十二疑冢”的说法

    民间有传说曹操墓“七十二疑冢”,已有专家明确指出这是不存在的,古代文人的各种描述并不能作为确定陵墓的确切证据。探讨曹操生平事迹必须依靠可靠的历史文献资料,《三国志》记载曹操死前曾颁布《遗令》称死后要薄葬。此外,近年来河北河南两省文物部门先后征集到了后赵建武六年的两件文物,使有关学者将曹操墓的具体位置推定在了安阳县安丰乡及其与河北省交界的漳河一带。

    为什么是“魏武王”?

    曹操生前被汉献帝封为“魏公”,后进爵为“魏王”。死后“谥曰武王”。而“魏武帝”是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其父为“武皇帝”,出土刻铭石牌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故不可能称“帝”。

    出土石牌刻铭等材料年代与真伪问题

    出土文物数量多达60件,部分已经残缺不全。刻有“魏武王”铭文的同类石牌共8件,除其中一件从盗墓分子手中追缴而来,其他7件均为科学发掘出土。石牌刻铭文字的字体比较统一,均为东汉后期流行的隶书字体。出土文物之多、品种繁杂,绝无一般现代人可以伪造的可能。

    关于头骨DNA鉴定问题

    之所以迟迟未通报鉴定结果,目前有两个问题,孙所长说到,由于出土的男性头骨保存较差,生物遗传学DNA技术能否提取到完整、有效的遗传基因数据只有在专业实验室的测试之后才能有科学、客观的答案;另一方面,因为要进行DNA鉴定,所以必须要找到确定的曹操后裔。

    为什么没有发现墓志铭?

    墓志铭用来记载墓主传记,被看成是主人的“身份证”,而西高穴大墓没有发现墓志铭,故很多专家网友对大墓是否是曹操的墓保持怀疑态度。

    专家认为,大墓没有发现墓志铭是符合客观历史事实的。

    首先,东汉时期流行目前立碑,埋入墓中的石刻是不多见的,,考古发现更未见典型的墓志铭出土;其次,曹操曾下过禁碑令,对自己的墓“不封不树”;再次,这一历史时期,正是墓葬地上石碑到墓中墓志铭的过渡时期,故曹操墓没有墓志铭是正常现象。

    会议上,六位专家分别回应了记者们的质疑。河南大学历史系主任朱绍侯说,曹操在历史上并不是人们所想的大奸臣,而是一个文武全才,非常注重节俭,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很高,而这次大墓的发掘正印证了正史的记载。河南省文物考古所研究员郝本性也说到,50多岁的女性只能说“可能”是卞夫人(因为我们知道卞夫人死的时候是70多岁),但现在无法下具体结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韩国河再次补充道,大墓是合葬墓,物品不一定都是曹操的,至于文学作品更不能定为考古依据。我们目前已经知道主墓是曹操的墓,而次墓是谁的还在考古进展当中,现在可以确定的是,主墓出土的文物证据性最强,次墓的规模没有主墓大,到明年3、4月份考古工程能够全部结束,到时候一切都能有个具体的说法。

    下一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将会将西高穴墓地的考古发掘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运用现代科技最大化的提取历史信息,申报大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根据保护需求编制具体的保护方案。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