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北石窟北魏七佛窟探秘

开凿于北魏永平年间的北石窟寺是甘肃四大石窟之一,而北石窟中最大石窟165窟中端立着七尊巨型石佛,令人赞叹不已。这些石佛究竟有怎样的故事,七佛像到底有何寓意呢?近日,记者赶赴甘肃省庆阳市北石窟寺,意图挖掘出这隐藏在石窟深处的故事。

气势宏伟的佛教殿堂

北石窟寺中最大的一个窟,就是人们所说的165窟。该窟是由北魏泾州刺史奚康生在永平二年(公元509年)开凿的,是北石窟寺的第一座石窟。

北石窟坐东面西,一走进洞窟,迎面8米高的佛像,站在1米多高的祭台上,与殿堂中朝拜的信徒,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北石窟寺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宋文玉介绍,165窟居于主窟群中部,高14.5米,宽21.7米,深15.7米,面积达340多平方米。工匠们采用了拱形支撑和三角形稳定等原理,开凿了平面横长方形的佛殿式窟。

令人赞叹的就是那些高大的佛像,165窟内正壁和左右壁雕凿8米高的七尊立佛。这七尊佛像面相方圆,嘴唇厚重,两耳垂肩,体魄雄健。而在前壁两边雕凿5.8米高的两身交脚菩萨;同时佛与佛之间还雕凿有4米高的胁侍菩萨十身;窟门内南北两侧雕凿有3米多高的乘象菩萨和三头四臂阿修罗天造像。

北石窟寺与平凉泾川南石窟寺同时代开凿,现存窟龛296个,石雕造像2126身,碑碣8通,壁画69.7平方米,题记150方。

七佛是七位圣者?

整个北石窟寺背靠覆钟山,面临蒲河水,西临茹河,南有鸡头山,沟北是大坡山,为北石窟的天然屏障。这是一个非常适合修行的地方。那么165窟在此修建七佛有何意义呢?

据专家介绍,佛教宣称在佛祖释迦牟尼之前就有成佛的圣者。其前六代的佛名依次为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逊佛、拘那含佛、迦叶佛,连同释迦牟尼佛共七佛,这就是七佛的来历。宋所长介绍说,七佛图和七佛造像题材,全国早期开凿的其他石窟也有实例,然而完整意义上的七佛窟和七佛造像,惟北石窟寺最早、最宏伟、最有代表性,为以后七佛窟的兴建开创了先例。而整个十六国北朝时期,人们都喜欢雕塑七佛。佛教认为,一世一劫只有一佛出世教化众生,所以七佛就代表着七世。

七佛或为北魏七帝?

专家介绍说,创建北石窟寺的奚康生为北魏宣武帝时期的一名武将,能征善战,曾官至封疆大吏,还是北魏王朝的“救火先锋”。泾州僧侣叛乱,地方部队不能控制局面,朝廷将奚康生调来。奚康生平定叛乱后,为了安定民心,巩固北魏王朝的统治政权,创建了北石窟寺。

专家讲,北魏时全国各地都兴起了一股开凿洞窟的热潮,这中间自然少不了帝王将相。而南石窟寺和北石窟寺其主体雕像都是七佛,这固然是当时社会的流行,但是里面可能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因此关于七佛来历还有另一种说法。

早在北魏初期,人们在修建云冈石窟的时候,里面的佛像就是按照北魏皇帝及其几位祖先的面貌雕凿的,还有人甚至说“非是拜皇帝,乃礼佛而。”北魏从道武帝拓跋珪到宣武帝元恪正好七位皇帝,奚康生秉“皇帝即当今如来”之旨意,为北魏七个正式皇帝大造七佛,一则歌颂佛教历史,加强佛教正统思想的传播;二则讨好朝廷,歌颂皇帝功德,安抚民众,巩固北魏统治政权。

因此南北石窟寺的七佛,有可能就是按照北魏皇帝及其六位祖先的模样雕刻。如果这种说法成真的话,那北石窟就成了北魏皇室的家庙了。

但不论怎样说,南北石窟的开凿,给我们见证了北魏时期陇东黄土高原上的佛教信仰,也给世人一个了解陇东地域文化的机遇。

责任编辑:ji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