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船里发掘出来的青瓷碗
“在过去一年,我们宁波水下考古队对宁波、舟山、温州等三个海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普查和探索,取得了很多重大的突破。”昨天,在全国水下文物普查工作阶段性总结会上,宁波市水下考古队执行队长林国聪在会上汇报水下考古在这一年来的成果。
2009年,宁波水下考古队在三个海域发现了大量文物,其中仅在宁波海域的木质古沉船中就采集出水473件文物,而在温州海域还确认了一处明代沉船遗址。此外,考古队引进了一套德国产的多波段声纳探测设备,在舟山海域对清末沉没的“海天”舰展开了探寻。
这一年里,宁波水下考古队在对沿海展开探索之外,还启动了丽水市水下文物普查,由此拉开了浙江省水下文物普查由沿海海域向内陆水域逐渐扩展的序幕。
宁波海域:清代古沉船里又发现473件文物
宁波海域的木质古沉船发现于2008年10月,当时考古队员采集了印章、西班牙银币、精美青花瓷等15件文物。
今年,调查人员又采集出水遗物473件,除了少船上量生活用品和船体构件外,大部分是运输船货,其中瓷器430件,陶器7件、铜器30件,锡器1件,砺石1件,4件木质标本。
经过考古队员的进一步分析,发现该沉船是一条清代的中等规模的远洋商贸运输船,船体是以龙骨和肋骨为主要纵横构架的尖(圆)底木质海船,航行中触礁沉没。
舟山海域:“海天”舰基本情况摸清
“在对‘海天’舰的探寻中,我们利用文献记载、当地的知情人士和相关部门先做了前期的准备,最后还花500多万引进了一套德国的先进设备――多波速声纳探测仪,最终将扫描面积扩到到了166650平方米。”林国聪说。
利用三维声纳,考古队员基本弄清了该舰在水下的大体情况:残长72米、宽14米、高6米,其正面较平,一端翘起,另一端位置较低,头部尖形,距水面深度在8到16米不等。由于该水域海水能见度几乎为零,水下环境非常恶劣,目前还没有派潜水员下水探摸。
“海天”舰是1896年11月清政府向英国购买的,属于二等巡洋舰。它于1904年4月24日晚触礁沉没,当时清政府仅对舰上货物进行了打捞。之后,该舰又遭受过两次大规模的盗捞。
温州海域:确定一处明代沉船遗址
在对温州海域的水下文物普查中,考古队员共采集了水下文物标本36件。这件36件文物绝大部分为陶瓷器,少量为木板,分属五代、宋、明、清等各个时期,年代跨度近千年。
此外,考古队还在这个区域确定了一处明代沉船遗址。目前,考古人员还在对该船进行近一步的考察和研究。
相关:
浙江海洋大省沿海水下文物家底
“海天”号沉没时情景
象山海域进一步确认清代木质古沉船状况、温州海域发现明代沉船遗址、舟山海域探测到清末中国海军第一舰——“海天”舰……2009年,由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国家博物馆合作开展的浙江水下文物普查捷报频传,浙江沿海水下历史文明因此也渐渐揭开神秘面纱。这是记者昨日从全国水下文物普查工作阶段性总结会上获悉的消息。
“浙江是海洋大省,明州(宁波)港又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对外港口之一,历史上频繁的海外交通贸易与文化交流活动,不仅造就了宁波及其附近水域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遗存,也同时为宁波的水下考古事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水下考古宁波基地办公室副主任林国聪向记者介绍道。
今年一年里,水下考古宁波基地的工作人员就马不停蹄地在浙江沿海奔波。在3月至5月,他们完成了温州沿海及舟山沿海水下文物普查的陆上调查,发现了25条水下文物线索。5月至7月,完成宁波海域的重点调查和温州海域、舟山海域的普查,10月,再次展开对渔山海域的水下考古探测与探摸工作。“很令人振奋,今年的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林国聪表示。
象山清木船:
遇火灾沉没?出水文物473件
430余件精美青花瓷器、数十枚清代铜钱、被火烧过的木质标本……这是水下考古专家今年10月从象山海域发现的清代木质商贸古沉船中探摸上来的文物。这艘清代木质古沉船发现于2008年10月(本报曾详细报道),今年专家重点调查的目的在于进一步确认和评估其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这艘船已列入‘十二·五重点计划’,我们对其通过连续数年的调查、发掘、保护、科研,做成中国水下考古的一个典型案例。”
专家经过调查确认,这艘清代木质沉船残长20.35米、宽7.85米,依海床地势由南向北倾斜,而且泥沙掩埋了大部分船体底部,目前有大量繁殖的海蛎所形成的海蛎壳覆盖其上,并明确了船体构件。专家说:“今年我们重点调查采集出水遗物共473件,将除了石板以外的大部分船货都出水了。其中,除了船上少量生活用品和船体构件外,大部分是运输船货,其中瓷器430件,陶器7件、铜器30件,锡器1件,砺石1件,4件木质标本。”
林国聪一边向记者展示出水的文物图片,一边介绍说:“瓷器器形有碗、豆、盘、杯、器盖、罐等;多为青花,且器底以篆书‘道光年制’款居多,少量‘嘉庆年制’款;也有五彩,但图案受海水腐蚀浸泡,多模糊不清。陶器器形主要有罐、壶和砖。砖素面,胎质较粗且疏松,夹有砂粒,红褐色、灰色和青色。铜器主要为铜钱,共29枚,皆为圆形方孔,以‘乾隆通宝’、‘嘉庆通宝’、‘道光通宝’为多,也有日本的‘宽永通宝’和越南的‘景兴通宝’。木质标本中3块焦炭被火烧过的痕迹十分明显,碳化程度高。”
温州明沉船:
开了个好头发现一条古航道
今年7月在温州海域的水下考古让专家们收获颇丰,“我们发现了一条古航道,并沿航道采集了水下文物标本36件,确定了一处明代沉船遗址,这为温州地区的水下文物普查工作开了一个好头。”林国聪介绍。
这36件文物标本,其中绝大部分为陶瓷器,少量木板。陶器有青砖、板瓦、罐、盆残片,釉色主要为酱釉,少量青釉;瓷器主要为碗,釉色有青釉、青黄釉、青白釉。木板外表多光滑,不见棱角,为黑褐色。专家分析道:“这些文物标本分属五代、宋、明、清各个时期,年代跨度近千年,它们在同一水域被发现,说明该水域作为航道使用历史悠久,水下文化遗存丰富。”
最为重要的是,在3条原生堆积横木(疑为船体构件)旁集中出水了陶瓷器12件,多为明代器物,专家由此推断该疑似沉船遗址可能为明代。而且,从地层堆积来看,当时船体下沉后,散落的船构件没有完全埋没入淤泥中。专家称日后将重点调查该沉船遗址。
清末中国海军第一舰:
破坏严重 100多米舰体还剩下72米
水下考古专家在舟山海域探测到清末中国海军第一舰——“海天”舰遗址,一段重要历史再次引起世人的注目。说起“海天”号,它的来头可不小。它是1896年,当时的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向英国订造的大型巡洋舰,单舰造价达到了32.8万英镑。史料记载,“海天”号舰长129.32米,宽14.23米,吃水6.1米,排水量4300吨,主机推进功率17000马力。“海天”舰和“海圻”舰是甲午海战后清朝最大的两艘军舰之一,号称清末中国海军第一舰,这在当时全世界都是顶级的规格了。
1899年,“海天”号和同规格的“海圻”号驶抵天津大沽口,正式成为新组建的北洋水师中最重要的火力战舰,近代海军名将刘冠雄任管带(即舰长)。1904年4月下旬,驻泊在烟台的“海天”号巡洋舰因“日俄战争”爆发,受命往江阴调运军火。24日,军舰在海上遇上了大雾天气,刘冠雄认为任务紧急,时间不容耽搁,指挥军舰穿雾而行。25日凌晨,“海天”号撞上嵊泗北鼎星岛外的礁石,最终沉入汪洋大海。“海天”号的毁损,对清政府的海军来说是一个重大损失,当时引起了朝野震动。
“那一带海域能见度极低,且流乱浪急,水下环境非常恶劣。这次,我们应用了从德国进口的多波束声呐进行了探摸,这也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水下考古仪器,所以掌握了一些基本情况。”林国聪介绍道,三维声呐图像非常清楚地显示该舰船在水下的大体情况:残长72米、宽14米、高6米,其正面较平,一端翘起,另一端位置较低,头部尖形;距水面深度在8~16米不等。现在,“海天”号已经被破坏得很严重了,原本有100多米的舰体现在只剩下70米左右。“这次没有派员下水探摸,我们先是对水下文物进行普查登记,下一步工作待日后再进行。”
“海天”号曾遭盗捞
当年舰船沉没时,清政府曾联系了荷兰一家有打捞铁甲舰能力和经验的公司帮助打捞。50天后,当这家公司赶到时,“海天”号已无法打捞出水,只好设法打捞舰上的设备。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陆续从“海天”号上打捞起机器设备、枪炮弹药等物,价值约35万两白银,最后,付给丹麦公司打捞费用近7万两。之后“海天”号又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盗捞,分别为1942年日本和1970年前后镇海打捞队先后对其舰身进行的疯狂毁坏和盗捞。 (东南商报 李臻)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