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十扇厝现身福清南岭 曾是闽中游击队的驻地

 

古厝布局独特,建筑风格各不相同

 

    日前,福清市文体局文物普查工作人员在南岭镇发现一幢建于清代中期(大约嘉庆年间)的合院式民居建筑群——陈氏古堡,当地人俗称“十扇厝”。福建省博物院原副院长、研究员、考古学家王振镛考察现场后惊叹道:“这座古民居布局别具一格,且规模大、保存完整,实属全省罕见。”

    古厝布局独特,建筑风格各不相同

    “这是我们福清文物考察人员在文物普查中又一重大发现!”昨天,福清市文体局文物普查负责人毛胤云告诉记者。据介绍,这幢建于南岭小山村食菜厝的老厝建于清代中期,布局独特,建筑风格各不相同。

    记者看到,古厝前是石板铺的大埕,石砌堡墙,大埕左右各建有一座面阔三间的前厢房,石砌拱顶的左右堡门,门上分别刻有“松风”、“竹雨”楷体字样。在西侧厢房下有地下室三间,可通往主厝。

    整座古堡平面呈前圆后方。

    前座面阔九间,后廊下位天井和左右边门。上石台阶为三座并列,各有封火山墙。后进门内有回廊、天井和两厢。

    后座面阔五间,进深十一檩用六柱,明间后部亦设屏门。

    中间厝面阔三间,前部辟为前廊。毛胤云告诉记者,获悉这座古堡的存在多亏当地村民。当天,他带着调查组一行在南岭镇调查时,一村民告诉他们食菜厝有古民居。

    曾是闽中游击队主要驻地之一

    在现场考察时,一位八十多岁的陈老伯回忆说,闽中游击队司令陈亨源曾带领一百多人住在这座古厝里。听了陈依伯的说法后,毛胤云查阅了大量史料,经多方考证得出:陈氏古堡确为陈亨源部队主要驻地之一。他说,在史料上,还查到陈英烈士就是当时跟随部队参加革命的进步青年之一。陈英烈士,南岭镇西溪村人,生前为闽中游击队司令部警卫班班长。1949年3月21日,在长乐的一次反围剿战斗中,为保卫陈亨源司令员安全脱险,献出了年仅24岁的生命。

    在经过实地详细考察后,福建省博物院原副院长、研究员、考古学家王振镛表示,该文物规模大,布局别具一格,不仅是福清少见的寨堡式民居建筑物,又是解放战争时期闽中游击队司令陈亨源的主要驻地之一,是革命旧址,又具有文物价值。如果将古民居稍加整修,清理违章搭建物,其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绝不亚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关寨。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