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保护:武汉岱家山"蓬字守望台"何去何从(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71年前,1938年的10月25日,江岸区岱山村张公堤。侵华日军第6师团佐野支队在飞机大炮的支援下疯狂发起进攻,中国军队1090团奋起还击,10多个碉堡猛烈的交叉火力,一批批日军应声倒下……

  71年后,“武汉大会战”的硝烟早已淡去。

  当年激战处,武汉三环线东北段正紧张施工。随着拆迁,被一片民房紧紧包围的碉堡群主堡——“蓬字守望台”重见天日,并迅速引起各界关注。

  因其正好位于三环线规划红线之内,有人在问:它到底是拆,还是留?

岱家山是汉口东北的一座孤立小高地,面对府河、朱家河的河网开阔地,是从东北方进入武汉的必经之地。

市地方志办公室有关文史资料记载,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为了可能到来的对日作战,岱家山张公堤碉堡群陆续构筑起来。碉堡的主堡——“警备汉口区蓬字守望台”颇具规模,堡分4层,建筑面积200余平方米,可供数十人作战使用。主碉堡附近,10多个大小不一的碉堡互为犄角之势,互相支援,且下有地道相通,构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1938年10月25日上午7时,战斗打响。

“敌开始以飞机、大炮向我岱家山、谌家矶等处连番猛烈轰击……至下午7时许,敌汽艇、民船约200只,遂分路向我横堤及岱家山猛扑,经我猛烈射击,并派队增援反攻,敌大部被击退,仅一小部冲入岱家山与第1090团第一营之守兵对峙……”

激烈的战斗中,碉堡群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实地考察,这个碉堡群现有主碉堡和可见的7座碉堡基本完好,另有数座已被藏埋于厂房或民居中。

昨日,长期关注碉堡群保护的市政协委员陈荣华介绍,岱家山张公堤一带的碉堡群,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战争碉堡群。蓬字守望台及附近碉堡是“武汉会战”期间惟一在市内发生过激战的战场遗址,对武汉会战具有重要的实证价值。

昨日,记者来到岱山村。一座小山丘上,“蓬字守望台”尽显沧桑破败,里面垃圾遍地,顶部杂草丛生,砖缝中长出一棵歪歪扭扭的小树。

碉堡前方两三米处,山体已被挖开削平,与百米之外约8层楼高的河滩高架桥桥面持平。沿碉堡楼梯上到最上一层,可清晰看见高架桥走向正与碉堡所在地呈一条直线。堡前施工人员介绍,届时,被削平处将作为路基,与远处延伸来的高架桥相连。

村民认为,碉堡正好在道路规划红线之内,拆是肯定的。

据了解,“蓬字守望台”所在地正好位于三环线东北段必经之地。作为我市主城区最外的一条快速交通环线,全长91公里的三环线是城市重要核心路网,目前,三环线西段、南段建成通车。东段正在施工,东北段“蓬字守望台”周边长期以来是密密麻麻的民房,因拆迁问题一直卡着。上月,拆迁终于完成,东北段正面临着加紧施工的局面,力争在明年五一前后通车。届时,汉口北经天兴洲大桥直通青山,三镇之堵——特别是过江交通堵塞有望缓解。

“蓬字守望台”何去何从?

市文化局文物保护处负责人说,岱家山碉堡群没有列入文物保护目录,不属于文物保护范畴。

市规划局道路规划相关负责人介绍,早在2007年做道路规划时,规划人员多次赴现场实地考察,寻访村民并查阅相关资料。当时的情况是,“蓬字守望台”碉堡群藏身于一片片民居之中,处于废置状态,没有人问,也没有人管,更没有列入文物保护目录。在这种情况下,规划部门综合各种因素,制定了最后的规划。现在,两头的路已修好,就等中间这一截来贯通,现在改规划既不科学,也不现实。

“其实,除了‘蓬字守望台’,附近其他6座碉堡均得到保护,不会受到破坏。”这位负责人透露。

针对市民呼吁,市政协委员陈荣华及上述两局专家均认为,可行的办法是对“蓬字守望台”进行整体迁移,这也是保护的一种方式。但一系列的问题仍然存在:责任主体是谁?资金谁承担?怎样克服对道路工期的影响?

市政协委员陈荣华:

碉堡,这种安全防御的军事建筑,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也辉煌于那个血与火的战争岁月。

以“蓬字守望台”为代表的岱家山碉堡群,由连绵十里数十个碉堡组成,是中国惟一最大的保存最为完好的碉堡群,碉堡群有明堡、暗堡;有排碉,班碉、炮碉;有一层碉、二层碉、三层碉、四层碉等,还有地道相通……

据《吴国柄传记》披露,“蓬字守望台”以及附加工事,是由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建筑师吴国柄亲自设计的。有资料表明,早年,叶剑英元帅就建议,在岱家山碉堡群一带可以建设一个战争纪念园。

岱家山碉堡群,未来可以规划为“岱家山碉堡文化园”的历史标本部分,“蓬字守望台”应该是最耀眼的明珠。

江汉大学武汉抗战研究中心研究员邓正兵:

武汉会战,是我国抗战由日军进攻转入双方相持的转折点,从此,日军开始走下坡路。岱家山碉堡群是武汉大会战的见证。武汉会战时期,武汉周边当时还筑有汉口五通口、汉阳龟山、武昌青山和凤凰山要塞工事,现在,这些要塞工事基本上已经被拆除,岱家山要塞工事是武汉至目前为止保留较为完整的战斗遗迹。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