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 一个不对自己以及“市场”妥协的艺术家(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摩艺文化现场报道: 2009年12月8日下午5点半,在佛罗伦萨双年展的演播大厅为著名的行为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举行“双年展洛伦佐终身成就奖”的颁奖仪式。在组委会向玛丽娜颁发了终身成就奖的奖章之后,她对在场的观众做了简短而激情洋溢的演讲。引来了场内阵阵的掌声和喝彩。

        她首先向大家阐述了自己从事行为艺术创作的艰辛历程。在近四十年当中她无论遇到怎样的评价,困难乃至阻挠,都坚持她的创作,最终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她看来,行为艺术是所有艺术形式中仅次于音乐的最高端的艺术,是一件有趣而且值得去奉献全部的事情。

        在演讲中,玛丽娜多次提及对年轻艺术家的期许并不忘给予他们激励。“我要对年轻的艺术家说,不要放弃。不要因为你现在遇到的困难而放弃你的艺术,不要因为你的东西卖不出去,不要因为你穷,不要因为没有人喜欢你,不要因为没有画廊会接受你的东西而放弃,10年,20年之后,总有一天,总会有人能够理解你,知道你。”

        演讲的高潮部分,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阐述在她的世界观中,有关于“艺术家”这个称谓的真谛:

        “艺术家应该奉献自己的生命;

        艺术家应该不欺骗自己;

        艺术家应该不对自己以及所谓的“市场”妥协;

        艺术家不应该自我标榜;

        艺术家应该把爱当作生命;

        艺术家不应该爱上另一个艺术家;

        ……

        艺术家是与磨难有关的;

        艺术家应当经受磨难,磨难为艺术家带来灵感,磨难使艺术家精神升华;

        艺术家是与符号有关的;

        艺术家创作符号,符号是他们的语言;

        艺术家是与静默有关的;

        艺术家应当理解静默,静默是漂浮在大海中央的孤岛;

        艺术家应远离家人;

        艺术家应远离朋友;

        艺术家应在瀑布下找寻;

        艺术家应在熔岩中找寻;

        艺术家应在激流中找寻;

        艺术家应在黑夜的星空里找寻;

        ……

        艺术家不应重复自己;

        艺术家不应让自己的艺术受到污染;

        艺术家应从有限的生活素材中获得无限的灵感以及艺术能量;

        艺术家应当学会原谅;

        ……

        艺术家不仅应当思考自己如何活着,也应思考如何死去;

        艺术家应当无畏的死去……”

        在精彩的演讲过后,玛丽娜对现场观众的一些提问进行了解答。通过这些问题,她向大家详细阐述了她创作的理念, “如果要问我是如何进行创作的,那么我只能告诉你这是个秘密。但是我可以跟你说,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就要百分之百的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表现在公众面前。你要带领大家进入你的世界,这是很奇妙的——你在这里做你的表演,但是你的心可以远在世界任何一处。忘记时间,带领大家忘记时间与空间,只有此时此刻存在。是的,这很难做到。” “艺术家无论用什么样的艺术形式,那都只是工具。都是用来表达自己的工具。我们体内仅有的能量就是我们自己,我们要把它们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给大家知道。这是非常能够激发人创造力的一种力量。”

        当被问及她演讲中“经受磨难”的意义的时候,玛丽娜说,“我认为这是个非常非常重要的问题。艺术家都是一类非常敏感的人。他们需要感知一切,需要洞悉所有的知觉。磨难它们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给大家知道。这是非常能够激发人创造力的一种力量。”

        在谈到为什么她不会用更多的形式,比如DVD,画册等来宣传自己的作品,让自己的艺术更多的被人知晓的时候,玛丽娜回答:“实际上我已经出书了的,而且你也可以在google里搜索到我。但是,行为艺术讲究的是现场的感觉,你需要在现场去感知我带给观众的一些思想和信息,只有在现场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所以如果你真的要看我的作品,就买票亲自来观看吧。”轻松的对话,引起了在场观中的一阵笑声。

        在颁奖仪式的结尾,她动情地说对在场所有观中说:“我知道我自己会死,但是行为艺术不会随我而死。希望更多的年轻艺术家能够参与到行为艺术的创作中来,让它得以存活下去。”

        以往,在玛丽娜的一次次作品中,我们通过她的行为和表演去感知她的艺术以及她的思想,而今天,通过语言上的交流,我们看到了一个更为生动,更为感性,更为真实的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在这里,我们向这位20世纪伟大的行为艺术家致敬。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