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万元修缮古遗迹
位于邕宁区蒲庙镇孟莲村那莲老街上的北帝古庙和那莲古戏台,是南宁市的文物保护单位,是当地村民引以为傲的文物古迹,由于历史变迁和年久失修,昔日的光辉早已不再,恢复古迹容貌成为当地村民最大的愿望。
7日,记者走进孟莲村,在那莲老街的大榕树下,一边是搭满脚手架和防护网的北帝庙,另一边是进入维修尾声的那莲古戏台。
据邕宁区文物所所长雷升介绍,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加强文物的保护,把那莲古戏台、北帝庙建设成为重要的文化教育、文化活动和文化展示基地,今年,南宁市立项对这两座古迹进行修缮,市财政下拨170万元作为维修资金,计划用两年时间修缮恢复这两座古迹的旧貌。
维修中的北帝庙吸引了不少村民,他们都很关心维修的进展。81岁的那莲老街居民林素英时常来这里看看,“当年的北帝庙可威风了,有三进三座,门前左右各有一条菱形的石檐柱,门前上方的各种横梁都有雕画,如‘空城计’‘曹操点将’等历史典故,不过因为历史原因,北帝庙后两进两座先后被拆毁,只剩前门,就建了平房做教室。”林素英惋惜地回忆道。
据介绍,该庙座西向东,前门与古戏台相对,距离约25米,南北两侧紧靠民房,是砖木结构的硬山顶,始建年代不详。据碑文记载:“清嘉庆廿二年(公元1818年)秋曾由本地乡民捐资重建。”
由于维修工程正在进行,记者无法走进细看北帝庙的原貌,但从已经修缮好的灰瓦筒,墙柱头饰砖雕和双金龙戏珠的屋顶上,感觉跨越时空看到了北帝庙当年的风采。
截至11月30日,那莲戏台、北帝庙基础工程已基本完成,北帝庙前座目前主要是进行壁画的复原绘制工作,屋面上的脊雕着色工作完成百分之五十左右,屋内壁画完成百分之三十左右,整个工程按计划进行之中。
古戏台焕发新生命力
看大戏,听粤剧,是以前两广人的习惯,那莲古戏台就是当年人们看戏听剧的主要场所之一。
据史料记载,该戏台始建于清乾隆58年(公元1783年),由于年久失修,古戏台早已不复当年风采繁华,屋顶漏雨、柱子倾斜、舞台破损等问题不停困扰着有三百多年历史的戏台。我市拨款修缮,让古戏台重现风采成为了可能。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座亭阁式戏台主要由表演舞台和后台所组成,戏台用石条彻筑台基墙高出地面1.35米,表演舞台用木板拼成;台面与屋顶高约6米,其后侧有内柱两根,左右各面有檐柱三根,均是围径0.7米的圆木柱;柱基是石鼓,无砖墙护用,舞台后面两侧有小门与后台相通,后台三面用青砖石英钟块砌筑;屋面铺盖青瓦、琉璃瓦筒、滴水、正脊中间饰一葫芦形雕塑,高约0.2米,垂兴两面三刀端饰鳌鱼,屋梁架上各种花纹图案。古戏台结构精巧,精雕细刻,飞檐斗拱,融粗犷、秀巧于一体。修缮工作已经进入尾声。
“沙场罢战归,雄风夸绝世,气概纵横人畏惧,大鹏展翅恨天低……”站在逐步恢复风采的古戏台前,那莲街80岁的老戏班唱将李广林忍不住唱起了《断臂说飞龙》的唱段。
他告诉记者,在50年代那莲街每家每户都有一两个会唱戏的人,唱戏成为那莲人最大的爱好,当时街上的戏班就有三四个,人们不仅唱古代戏曲,也演时装戏,用戏来宣传革命。虽然现在村里唱戏的人少了,但古戏台还是村里的文化活动中心,平时不是有年轻人在上面唱卡拉ok,每年的春节、农历三月三、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村民们还是请来来戏班子在古戏台演上几天几夜,热闹不已。
“以前是我们唱戏给大家听,如今戏台修好了,我们也听别人唱戏。”李老很期待古戏台修好启用给群众带来更多欢声笑语。
孟莲村委会主任李寿松告诉记者,北帝古庙和那莲古戏台是建筑工艺水平较高的清代建筑之一,对研究本地社会文化及建筑艺术具有重要意义。他们也希望通过这次大规模的修缮维护,重现那莲古圩繁华,逐步发展那莲民俗旅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