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濂把书房从杭州搬到北京
昨天上午,“意义追寻——陈振濂书法大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拉开帷幕。伴随着贝多芬交响乐《命运》,陈振濂发问的表情凝固在美术馆过厅的荧幕上。边上,是他的书桌、书柜、还有他几十年来出版的数十部书籍……他从杭州搬来了自己的书房,让观众阅读到真实的他。
在这个30平方米的书房外,却是一场令人叹为观止的书法展,长36米、高5.4米的草书《李白长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犹如万马奔腾纸上,八大类200余件展品不仅是一场征服观众的视觉盛宴,还令中国书法界为之一振。
他把书房搬到了北京
极简的黑白创造极致的美
昨天,不光开幕式拥堵,一贯冷冷清清的专业学术研讨会居然爆满加座,因为闻讯赶来的粉丝“陈迷”太多了。这在日日上演“大腕”戏码的中国美术馆实属“奇观”,连馆长范迪安也连呼“不会吧?”
中国美术馆拿出了四个最大的展厅,但放200余件作品还是有点挤了。陈振濂就用极简的黑白色与线条,完成了一个美到极致的书法展。美术馆主厅最中央的展线上,是巨幅作品《李白诗<将进酒>》,两侧是一分为二的《老子语》,呈现了最佳的视觉效果。为了保持作品干燥,20天前,展览团队将几个集装箱的作品运到北京来装裱,大到展览形式,小到麻布的色彩纹路,都经过了精心考虑。
许多观众在美术馆的过厅驻足,与门外震人心魄的巨作不同,这里传递的气息柔软而平实。来自杭州的家具和书籍,还原了陈振濂的书房。一张两米长的书桌,几张棕红色的中式圈椅,摆满了著作的书柜,还有高高悬起的恩师陆维钊先生为他取名并题写的号——“颐斋”。
有趣的是,整个展览过程都显示了“陈迷”的力量。不光是为展览费心费力的100多人的团队。据说,之前北京没有一个公司敢保证能在20天内装裱完所有作品,最后居然是一个“陈迷”老板拍胸脯啃下了“硬骨头”,提前8天圆满完成。而负责运输作品和家具的物流公司老板也是个书法爱好者,二话不说就“抢”走了这不容易的差事。
展览犹如史诗巨片
承载了思想的书法才是真艺术
这么多年来,陈振濂“没有创造性、创新点决不出手”的特点一直名扬书坛。而这一次的出手,他酝酿了整整十年。
2009年是陈振濂的“展览年”,4月“心游万物诗书画印鉴赏会”热身,5月“线条之舞书法大展”预展,这一次才是正式亮相。他将这次展览命名为“意义追寻”,针对的是不少当代书法家只知道抄古诗文,逐渐令书法丧失时代意义的诟病。“这使书法始终徘徊在艺术殿堂的门前,它好像是艺术,但好像又不是真正的艺术——真正的艺术需要永无止境的创造,重复应该是它的死敌。”
与许多书法展人们行色匆匆不同,这是一场“细嚼慢咽”的展览。观众的脚步不再匆匆而过,还多了许多记录、拍摄的动作,因为那些文字太有趣了。譬如,陈振濂写书法巨匠沙孟海“沙师府中每日餐桌必有鳗”,说的是沙老的宁波口味;他写书画大家谢稚柳“谢老作画泼墨,得意处忽语作京白……”说的则是谢老喜好京剧的情趣。
陈振濂说:“我用书法的形式来表述一些当时的难忘印象,为这些大师巨匠们留下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忆,这是一个恢复书法古典传统功能的好选择。”而这批作品中所记录的事实,也终有一天会成为他的珍贵史料。
据了解,明年展览还将来到杭州,这是杭州“陈迷”们值得期待的一件新年大事了。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