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良庆发现一座清代古龙窑

 

 


    近日,南宁市良庆区文物普查人员在良庆镇缸瓦窑村发现了这样一座长达40多米的古龙窑。  

   龙窑建在缸瓦窑村里的一座土坡上座,窑身有一小段已塌陷,但大部分窑床保存完整,可以清晰地看到窑壁和烧结面。

    进入到窑体,记者看到该龙窑成一长隧道形窑炉,通长约40米,窑身外壁宽约3米,内壁底部宽约2.3米,高约2米。  

    记者注意到,龙窑窑身左右各开有不少宽约20厘米、长约30厘米的长形孔,当地村民说,这是投柴孔,每隔1.3米就设置一个投柴孔,原来设计有40对,煅烧产品的时候,就把松柴等燃料投入炉中。而要想烧出制品,最简单的产品也需要烧制3天3夜,一些精贵的产品,煅烧的时间更长。据文物普查人员介绍,为了防止高温产生膨胀而损坏窑体,在投柴孔边还筑有支撑柱。  

    据介绍,村里原来有5座龙窑,有3座已完全拆毁,荡然无存,一座则被破坏比较严重。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文物普查人员找到这座保存比较完整的龙窑。据称这座龙窑,陶器烧得既多又快、又透且省柴。

    记者了解到,龙窑昔日以烧制缸、罐、壶、坛等日常用瓷器为主,使用的是传统工艺,一口龙窑一年可出产15窑左右,一窑最多可以烧制1万多件瓷器。

    原良庆镇缸瓦窑陶瓷厂老厂长朱濡志介绍,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良庆镇缸瓦窑陶瓷厂可以生产缸、罐、坛、煲、盘、碗、壶、瓦、排水管道、烟囱等至少180多个品种,有的还远销东南亚地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陶器已不再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需品,传承了数百年的民间窑火熄灭了,许多民间老艺人也已作古。   

    在龙窑周边,文物普查人员在采集的残存瓦片上发现,很多都印有“茶记”、“隆德”等商家记号,还有葬具小瓦棺材,其内敛着穿对襟唐装的陶俑,从这些陶俑身上,记者仿佛穿越时光,看到300多年前溯江来到南宁造窑,再漂洋过海远销产品的制窑艺人的身影。

    “这些器物具有晚清民国时期的特征。”文物普查人员根据龙窑的材质和规模以及残存陶器的质地、型制特征,认为该龙窑为民窑。    

    根据该村一位制陶老艺人的口叙,其祖父由广东石湾窑迁居而来,龙窑建于清代雍正年间。清道光2年(1812年)文献记载谚语,“石湾瓦,甲天下”,文物专家由此推测,龙窑的营建年代应当在石湾窑兴盛之后,与村民所说的时间大致吻合。

  
 

 ■ 返回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