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须推理和论证,我们也会想当然地认为,古人食盐已久,否则我华夏儿女不可能健康成长至今,并一代又一代地留下了灿若星辰的文明。但至于古人究竟是如何取得食盐,从何时开始制盐的,历史文献却记载得并不够丰富。《禹贡》、《管子》、《山东通志》等文献对盐及制盐业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记载很多,但对制盐工具与制盐工艺的描述却非常少。山东寿光双王城水库盐业遗址考古发现,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关于盐的故事。
因建水库挖出盐业遗址
双王城水库,位于寿光市区以北35公里处。双王城盐业遗址群位于水库周围,具体一点就是南至寇家坞村西南,北至六股路村南,东至新沙公路,西至新塌河东岸的区域内。此地离渤海仅20余公里。
2009年 11月中旬的一天,记者来到这里时,看到的是一片有坑有洼有浅沟的呈不规则状的现场,一些陶片类的东西散布其中。现场周围是一望无际的棉田,正值棉花收获时节,白絮随风摇动。据了解,该地区地广人稀,村落很少。在水库及周边30平方公里范围内,仅有两三个自然村。当地主管考古工作的寿光市博物馆副馆长王德明介绍说,因天气骤然寒冷,原本正在进行的考古工作这天暂停了。
双王城,史称“盐城”,又叫“霜雪城”。《寿光县志》(民国)称:“此城日久陷于巨淀洼中”。今讹称为“双王城”。汉代,这里曾经属于钜定县地。光绪年间,双王城一带尚属于古巨淀湖东北边缘。遗址调查发现,早在龙山时代中期偏晚,双王城一带就有人类在此活动。至商代晚期,开始成为重要的盐产地。西周早期,延续了晚商时期规模。至金元时期,这里也是一个重要产盐区。
据介绍,早在1987年 7月,寇家坞遗址就被发现,但当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2003年秋和2004年春,因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双王城水库建设,省文化厅依惯例,与重点工程办公室和地方有关部门对该地区进行了两次调查,共发现遗址37处。此后从2005年至2008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省考古所、寿光市博物馆等单位先后对双王城周边更大范围进行了调查、钻探和试掘工作,基本摸清了双王城作为一个盐业遗址群其分布范围、遗址数量及时代。该遗址群面积达30平方公里,已发现古遗址 83处,其中,龙山文化时期遗址 3处(属于龙山中期偏晚),商代至西周初期76处,东周时期4处。
王德明称,双王城盐业遗址群保存较好,但五六十年代为排碱排涝每隔50米所挖的约5米宽3米深的条条水沟曾对文物造成破坏。近年来对遗址群原来所处湿地环境进行的棉田化改造也对文物本体造成了影响。此外,每年棉花种植时,需深翻20-30厘米,这些都对遗址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另外,随着双王城水库的建设,未来双王城遗址群部分遗址可能会被淹没。
盐是如何诞生的
通过王德明的介绍,结合记者的现场观察,我们大体上了解到,已经出土的制盐作坊,在坑井南北两侧,有两条水沟分别流向坑池,目前已清理出不同时期的坑池约10个,深约50厘米。据分析,坑池分沉淀池和蒸发池两种。沉淀池主要作用为净化卤水,蒸发池主要作用为提高卤水浓度。沉淀池、蒸发池均为目前国内首次发现。沉淀池、蒸发池的出现,说明早在商代人们就已经了解了渤海南岸地区春夏之交降水量少、干燥多风、蒸发量大的特点,充分利用日晒、风力等自然力来提高卤水的盐度,这是后来晒盐工艺的雏形。
遗址中还发现了位于南北坑池群中部的巨型盐灶。有考古人员认为,规模巨大的制盐设施,如盐井、盐池群、盐灶的发现,再加上在双王城一带所发现的多处规模大、分布密集的商周盐业遗址群,说明商周时期这里的制盐工业已存在统一的组织和管理,是国家控制下的盐业生产基地。这也是中国古代盐业官营制度的雏形,比文献所记录的东周时期齐国盐业官营制度早数百年。
据了解,在双王城水库盐业遗址出土最多的一种器具是“盔形器”。专家们认为,其在用途上推断与古代制盐有关。有关资料表明,古人制盐时往往需要打碎制盐工具来取出坚硬的盐饼,在双王城遗址考古现场也发现了陶片集中的灰坑,或许能印证这种说法。不过,由于目前还缺乏考古依据,因此这种盔形器是否是“破罐取盐”所需还要进一步考证,但可以肯定,双王城水库盐业遗址出土的盔形器的确是一种制盐工具。
王德明指着一个浅坑介绍道,古时地下卤水水位比现在要浅,有的地方还不足一米,这些坑井的用途就是当时人们从中取卤制盐。王德明为我们复原了当时人们制盐的全过程:从卤水井提取卤水,经沉淀池沉淀、蒸发池蒸发提高卤度后,舀入灶室两侧的蓄水坑。灶室内,一人在火道旁烧火,两侧有人不断从蓄水坑里舀出卤水倒入盔形器,随着温度升高,卤水蒸发,再不断向盔形器内添加卤水,并不断地撇刮漂浮在盔形器内的硝碱、钙类,待盔形器内盐煮满后,打碎盔形器,取出盐块。
北京大学教授、盐业问题专家李水城称,双王城水库制盐遗址群面积之广、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密集、保存之完好,在全国非常罕见。
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光冀表示,这个遗址群中出土的一处遗迹可以确定为制盐作坊,从中可以看到制卤、煮盐的生产过程,是迄今国内发现最早的用海水制盐的作坊。
一直从事此项遗址考古的燕生东博生称,此处发现比文献记载的莱州湾一带最早的唐代盐井提早了1600年,比其他地区发现的盐井早 3000年。
双王城盐业考古被评为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今年 7月,该项目又获得由国家文物局颁发的田野考古二等奖。
关于盐未讲完的故事
双王城盐业考古为我们提供了古人向大自然要盐的大体过程,但目前的发现中也有一些不能确定和无法回答的问题。
在遗址发掘现场,围绕着盐灶考古专家清理出了两排“柱洞”,每个“柱洞”直径二三十厘米、高二三十厘米。部分考古人员认为,这是搭建工棚的柱洞,但也有部分专家提出了疑问。这是其一。
其二,有专家认为,海水的主要成分除了氯化钠之外,还有氯化镁。通过结晶制造出来的盐如果不经过特殊处理,里面既含有氯化钠,也含有氯化镁,这样的盐是苦的。双王城地区古人制的是盐,但制的是不是食用盐,很难说。
其三,既然有大规模的蒸发池,效率比煮盐高多了,为什么不用蒸发池直接取盐,这也是一个问题。山东省文物局副局长、研究员王永波称:“如果是煮盐的话,就那么几个小盐灶,效率是很低的。从遗迹来看,当时的设施不具备大规模煮盐的条件。因此,古人有可能从事的是盐化工制造。”
另外,尽管我们基本上想像出了当时的制盐过程,但依现在的发掘证据,当时真实的制作流程我们还不能完全确定。
目前这个遗址的考古挖掘工作还在进行。相信随着工作的进展,更多文物的出土,上面这些问题的答案将渐渐浮出水面。
相关链接
古代的制盐
古时的人并不将天然盐看做是盐,而称之为卤。
中国制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5000年前,几乎与史籍上的华夏文明同步。根据盐的来源,中国古代的盐可分为海盐、湖盐、井盐、岩盐等几大类,每一种盐都有不同的生产工艺。
中国海岸线漫长,人们很早就开始生产海盐。唐宋以前,海盐生产还比较原始。早期直接刮取海边咸土,后来用草木灰等吸取海水,作为制盐原料。制盐时,先用水冲淋上述原料,溶解盐分形成卤水。然后将卤水置于敞口容器中,加热蒸发水分,取得盐粒。这种方法称为淋卤煎盐。值得一提的是,煎盐前,卤水需晾晒以提高盐分浓度。人们通常往卤水中投入莲子,根据莲子的形态和沉浮位置确定卤水浓度,其原理与今天的密度计完全相同。宋元以后,在很多沿海地区,煎盐逐渐被晒盐取代,节省了很多燃料费用。有些地方,还利用地势,在海边修筑一系列盐池,将海水导引其中,从而将淋卤的过程也省去了。
湖盐多来自盐湖地区,除青藏高原外,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盐湖当属今山西运城的盐池。湖盐的生产工艺与海盐基本相同,大多采用晒制的方法。
岩盐又称为盐矿,实际上是地下深处的固体含盐岩层。古代岩盐的开采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开凿巷道,将含盐岩石采出。然后将岩石粉碎和溶解后提取盐分。二是开凿深井至含盐岩层,注水溶解盐分,形成卤水,然后汲取卤水。这种方式与井盐的生产工艺相同。
古代制盐工艺中,井盐的生产工艺最为复杂,也最能体现中国古人的聪明才智。早在战国末年,秦蜀郡太守李冰就已在成都平原开凿盐井,汲卤煎盐。当时的盐井口径较大,井壁易崩塌,且无任何保护措施,加之深度较浅,只能汲取浅层盐卤。北宋中期后,川南地区出现了卓筒井。卓筒井是一种小口深井,凿井时,使用“一字型”钻头,采用冲击方式舂碎岩石,注水或利用地下水,以竹筒将岩屑和水汲出。卓筒井的井径仅碗口大小,井壁不易崩塌。古人还将大楠竹去节,首尾套接,外缠麻绳,涂以油灰,下至井内作为套管,防止井壁塌陷和淡水浸入。取卤时,以细竹作汲卤筒,插入套管内,筒底以熟皮作启闭阀门,一筒可汲卤数斗,井上竖大木架,用辘轳、车盘提取卤水。
卓筒井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深井钻凿工艺的成熟。此后,盐井深度不断增加。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四川自贡盐区钻出了当时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燊海井。
(戴玉亮 搜集整理)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