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稻与稻作农业起源研究的新资料和新进展

 
 
 
    一.稻作农业起源研究的学术意义
    人类起源、农业起源和文明起源是现代考古学研究的三大热门课题,也是人类发展史中最为重要的三个阶段。
    农业生产是由采集狩猎转变而成的。农业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由被动适应自然向主动改造自然迈出了划时代的一步,自此揭开了人类历史的一个崭新篇章。农业生产与采集狩猎的最大不同在于,人类可以在有限的资源空间内自主地获得充足的、比较稳定的、但品种相对单一的食物来源。其结果,刺激人口大幅度增长,加快人类社会发展速度,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创造了物质条件和经济基础。
    世界有四大农业起源中心区,即西亚、中国、中南美洲和非洲,现今世界赖以生存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和家养动物品种都是起源于这四个中心区。例如,起源于西亚中心区的代表性栽培作物有小麦、大麦、豌豆、蚕豆、亚麻等,驯化动物有狗、山羊、绵羊和牛;起源于中国的代表性栽培作物有水稻、粟(谷子)、黍(糜子)、大豆、大麻等,驯化动物有狗、猪和鸡;起源于中南美洲的代表性栽培作物有玉米、马铃薯、花生、菜豆、刀豆、南瓜、棉花等,驯化动物有驼羊;起源于非洲的代表性栽培作物有高粱、非洲稻、非洲小米等,驯化动物有驴。
    作为农业起源中心区之一,中国农业起源又可进一步细分为两条独立的源流,一是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核心的、以种植谷子和糜子两种小米为代表的北方旱作农业起源;二是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核心的、以种植水稻为代表的稻作农业起源。最近的研究成果揭示,在中国可能存在有第三条农业起源的源流,即岭南地区的热带原始农业起源,以种植块根茎类农作物为特点,例如芋头①。在中国三个农业起源源流中,稻作农业起源不仅对中国文明史的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世界文明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如今,水稻成为世界五大谷物之首,养活着全球近三分之二的人口。
    探讨稻作农业起源具有极为重大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例如,复原稻作农业向东和向南的传播路线和时间,由此认识古代中国与相邻各国古代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分析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与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由此理解中华文明能够持续发展五千年的经济基础和生产动力,进而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全文阅读请点击
 
 ■ 返回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