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被湮没的历史:清代染坊古屋诉说当年盛(图)

 

◆屋脊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

 


▲正房、东房和西房为暗二层建筑

 

    从临汾市区北行五六公里,就在108国道旁,有一座古村落。村口有一牌坊,上书“南太涧”。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过程中,南太涧村有多处古建筑被确定为文物。这其中,建造于清嘉庆年间的一处手工染坊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吸引了众多考古者。11月初,记者前往这座古村落,探寻百年染坊的传奇故事。

    一进村,进入记者视野的是斑驳的青砖古墙,墙壁上的墙钉锈迹斑斑,街心戏台塌了一半。向路边一位村民询问,对方很快指出了染坊的准确位置。虽然经过数十年的变迁,原始的手工作坊也已经停工,但村民们对“染坊院”的称呼一直没有变。

    正房、东西房旧貌仍存

    染坊院是个旧四合院,紧邻村里的一条主街道,当年扩路时,染坊院的南房及原装门脸已被拆掉,房主在拆掉的位置上盖了平房。

    院子中央,房主老王正手持电锯平整一块木板,他是远近闻名的木匠。老王叫王乃华,今年59岁,染坊是从他爷爷手里传下来的。得知记者的来意后,老王立即停下手中活儿,热情地带记者参观起来。

    站到院落的下首看,这座占地700余平方米的院子气势不小。染坊院保留下来的正房、东房和西房仍然维持着原貌,房屋均为暗二层建筑,房顶的烟囱及房瓦都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据文物部门考证,院子的正房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东西房始建于清嘉庆七年(1802),距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了。

    进入屋内,只见楼上楼下全用木质材料隔开,虽然现在二层已基本停用,但封闭上下通道的铸铁门栓、供猫上下用的猫洞,依然能看出施工者的匠心。老王告诉记者,他刚住进来时,房屋都被隔成同样的单间,靠后墙位置全部是土炕,而且每个房间都有上下楼的通道。

    在院子里东西两侧房屋的椽头上,几乎每根椽头上都钉有一个大铁环,老王说,这就是当年爷爷晾染布的地方。据说,那时东西每对铁环上都横拴一根长绳,老王的爷爷只用一根长竹竿,就能将几丈长的染布挂到绳子上,几乎每天院子里都是五颜六色的。老王说:“当年,我家染坊出售的成品布料并不多,大部分都是来料加工,从中赚取加工费,即使是这样,每天来染坊下单子的人也是络绎不绝。”

    生产车间只是两间小瓦房

    问及染坊院的“心脏”――染布生产车间在何处时,老王将记者带进了西南角两间不足20平方米的小矮房里。不是他指引,记者实在想不到这家染坊的生产车间就在这不起眼的两间小瓦房里。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已经被改成了伙房,如今老王的家人也在这里做饭、吃饭。

    老王的爷爷当年是方圆百里闻名的染匠,染的布料以柔软贴身出名。大家都知道,老王家染出来的布,即使是背面,艳丽的色彩都不掉色。南到临汾城,北到洪洞、隰县的人们都来这里染布、买布。

    老王9岁的时候,爷爷离开人世,当时染坊已经停业多年。他清晰地记着小矮房里靠墙放着十几个大染缸,为了防止染料在冬天冻住,小矮房门口修建有专门给染缸加热用的地炉。到他成年时,家里还保存有爷爷用过的印版,印版一米见方,就存放在正房的阁楼上,有牡丹、梅花、龙凤呈祥等图案。“有二十多块呢!”老王惋惜地说,“后来保护不善,被人们东拿一块、西借一块,如今已经是一块都找不见了。”

    南太涧染坊当时的名声到底有多大,如今已没有人能说清楚,但即使是在停业数十年后的今天,在临汾城附近的马务、芦道等地提起南太涧染坊的布匹,仍有很多老人赞不绝口。

    ■专家点评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田建文

    这次在临汾市尧都区南太涧村发现的染坊,虽然染缸、印版已不存在,但其在清朝及民国时期,名噪一时,应属“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中的“其他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值得保护。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