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州被盗墓纪实系列报道:古墓之痛
几年前,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古墓被盗现象十分严重,经过有关部门多年的打击和整治后,2008年,海西州古墓被盗发案率降为历史最低。本报记者走进海西,带您了解古墓保护的艰难历程。
1700年前,在辽宁省彰武、铁岭一带,生活着我国古鲜卑族的慕容部落,吐谷浑是部落首领慕容涉归的庶长子。
公元284年,吐谷浑和弟弟反目,被迫率部西迁。公元329年,吐谷浑的孙子以青海为中心创建了自己的王国——吐谷浑王国。
公元663年,吐谷浑政权为吐蕃所灭,转而成为吐蕃王国的一个邦国。史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为吐蕃吐谷浑时期或是唐吐蕃早期。
我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内留有吐谷浑人的大量墓葬,这些墓葬成为人们打开草原帝国之谜的钥匙。
古墓见证吐谷浑的繁华
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南端的海西州都兰县曾是吐谷浑王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古丝绸之路青海道的重要驿站。上世纪80年代,考古学家发现,在都兰县夏日哈到巴隆之间长达二百公里的狭长地带,分布着千余座吐谷浑和吐蕃吐谷浑时期的古墓,仅热水沟内不到1公里长的地带就分布着近二百座古墓。古墓中出土的东罗马金币、波斯银币和三百五十多件珍贵的丝绸等见证了这一地区曾经的繁荣。
在这些古墓中,血渭一号大墓最为壮观。
血渭一号大墓位于都兰县察汗乌苏镇东南约10公里的热水乡。这座坐北向南,高33米、东西长55米、南北宽37米的大墓,从正面看像是一个“金”字,因此就有了“东方金字塔”之称。
血渭一号大墓的墓堆下有一圈用泥石混合夯成的围墙,上面每隔1米左右,就有一层排列整齐、粗细一般的柏木,整座墓葬共有9层,考古人员初步测算,这样的工程量按照当年的施工条件来说,需要一万人花一年时间完成。
1996年,都兰吐蕃吐谷浑时期的墓葬被列为当年的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都兰吐蕃墓葬群也由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吐谷浑文物考古价值巨大
2009年6月17日,我们在海西州博物馆见到了李特尔馆长,李馆长刚刚从全国第三次文化普查的田野调查现场回来,谈起海西州境内的吐谷浑和吐蕃吐谷浑时期的古墓,他顿时来了精神。
李馆长说:“早在三万多年前,人类的足迹就已经踏进了柴达木盆地。此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柴达木盆地经历了西羌迁移、吐谷浑入居、吐蕃逐水草而牧、蒙古族走马而治等重大的历史事件,从而形成了多种文化交融的柴达木文化,吐谷浑正是柴达木文化最具有代表的部分。”
吐谷浑和吐蕃吐谷浑时期古墓的考古价值和文化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呢?海西州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副局长秦建文给了我们这样的答案。
他说:“吐谷浑王国颇具神秘色彩,它的存在不过短短三百多年,而鼎盛时期的疆域东起甘肃南部、四川西北,南抵今青海南部,西至新疆若羌、且末,北隔祁连山与河西走廊相接,在吐蕃王朝兴起之前,它与中原唐王朝并足鼎立。然而,有关这个民族的记载在史书上所见不多,实物证据目前也略显不足,因此,吐谷浑墓葬对于研究吐谷浑历史、文化和风俗的意义深远。”
李特尔还说,吐谷浑文化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青海道的见证。
历史上丝绸之路青海道交通十分便利,向北可达北朝的北魏以及后来的北周;向南可以沿黄河南岸抵达洮河上游地区,并经此地到达建康(南京);向西可到达西域;向北可以穿过河西走廊,到达柔然、东魏和北齐,是公元6世纪到9世纪前半叶古代丝绸之路的一段重要干线。丝绸之路青海道在1500年前的繁荣程度不亚于人们熟知的新疆经河西走廊到长安的那段丝绸之路,它是唐代丝绸之路最繁荣的干道之一。
都兰吐谷浑和吐蕃吐谷浑时期墓葬出土的丝绸品种之全、图案之精美、时间跨度之长在国内考古发现中均居榜首,这是我国唐代丝织品一次难得的“集体亮相”。
目前,考古工作者已经在这里发现了三百五十多件、一百三十余种丝绸残片。在这些丝绸残片中,有112种为中原汉地制造,18种为中亚、西亚所制造。其中一块波斯人使用的钵罗婆文字锦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唯一确认的8世纪波斯文字锦。
青海考古研究所所长许新国认为,这些丝绸能在都兰出土是吐蕃与中原、中亚和西亚进行贸易的结果,从而证明了青海道曾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都兰古墓被盗现象严重
令人遗憾的是,自青海都兰吐蕃吐谷浑时期的墓葬被列为当年的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后,都兰县境内的吐谷浑和吐蕃吐谷浑时期的古墓,就成了盗墓贼觊觎的对象。
“上世纪90年代,盗墓贼几乎到了疯狂的程度。”秦建文说:“都兰县几乎每一座疑似吐谷浑墓葬的山包,都留下了盗墓贼留下的探道。那个时期,盗墓分子甚至动用了烈性炸药和推土机等大型机械推开古墓封土,疯狂盗取珍贵文物,手段十分恶劣。”
那时,都兰县曾诞生过不少以盗墓为生的“专业户”和“专业村”。李特尔透露,在公安机关组织的一次专项打击活动中,都兰县一次就抓捕了六十多名盗墓分子。
“更有甚者,不少盗墓贼还使用了诸如洛阳铲、探照灯等专业的工具,他们甚至还对吐谷浑和吐蕃吐谷浑时期的墓葬结构作了研究,这样的盗墓贼一旦打开了墓室,就会将所有文物裹挟而去,损失太大了。”李特尔用“浩劫”和“丧心病狂”形容当年都兰古墓被盗窃的情况。
虽然有关部门一直致力于打击盗墓分子,但古墓被盗的现象还是存在。
据都兰县文物公安派出所的统计数字表明,1996年至2001年是都兰古墓被盗最严重的时期,那几年都兰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和文物公安派出所就抓获盗墓犯罪嫌疑人116人,查获文物近三千件,其中国家三级以上的文物就达一百多件。
盗墓仍在继续。
2002年7月至10月,德令哈地区有九十余座古墓被盗,2004年又有五十余座墓葬遭毒手。
2004年9月,德令哈市宗务隆、怀头他拉两地新发现了23座古墓,其中12座已经被盗,就连一座位于海拔4800米的山顶上的古墓也未能幸免。
“2005年4月6日,我在距离德令哈市区26公里的尕海镇郭里木村夏塔图地区看到,在这片方圆5至8平方公里的草原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盗墓探坑,粗略估计有千余个,每间隔1至2米就有一个探坑。在德令哈市蓄集乡的一些草场,盗墓贼留下的探坑有的甚至深十几米。 ”一位曾参与过当年吐谷浑古墓被盗事件报道的记者痛心疾首地说道。
海西州博物馆工作人员辛峰经历了这样一件事:2002年8月,海西州博物馆接到一名牧民打来的电话,在德令哈市郭里木乡的巴音河畔,有一座古墓被盗。辛峰连忙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赶到了现场。他们看到,盗墓贼盗掘过的墓室里一片狼藉。就在这时,辛峰听到同事的脚下有异样的响动,他连忙趴下身子,原来同事踩到了一块带有彩绘的棺椁板。辛峰连忙扶起棺椁板,并在第二天用宣纸和黑布将棺椁板严密包裹后,带回了德令哈市。后来这块绘有古人生动的生活场景的棺椁板,被有关专家誉为吐谷浑的《清明上河图》,是迄今为止吐谷浑古墓中发现的最为重要的文物之一。
辛峰说:“在我们这几年抢救性考古挖掘中,除了因基建、农业灌溉等正常情况下造成的古墓破坏外,大部分都是给盗墓贼清理现场。”
盗墓缘何成为难解之痛
盗墓缘何成为海西的难解之痛?秦建文这样说:“先前,海西文物之所以得不到有效保护,一是因为资金不足,二是因为人员太少,三是因为机构不完善。”
我们了解到,目前海西州除了都兰县成立了一个吐蕃吐谷浑文化保护中心外,全州只有3个专业的文物保护单位,它们分别是海西州文物管理所、格尔木市文物管理所和都兰县文物管理所,这3个文物管理部门分别和海西州博物馆、格尔木市博物馆、都兰县文物保护派出所实行的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运作模式,实际上海西州从事文物保护的专职人员不到二十人,他们却要应对全州三十多万平方公里上各类和文物有关的事件,难度之大可以想见。
为了解决这个困难,从去年开始,都兰县的文物管理所已经和百余名牧户签订了文物保护协议,政府每个月给这些牧户一些补助,我问秦建文每个月政府会给这些签约牧民多少钱?秦建文回答说:“一百元……”这样的补助拿都兰县的一名文物保护员的话说,“仅够买几盘干拌。”
记者从青海省文物局获悉,海西地区的盗墓活动应该说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一是解放前马步芳军阀部队的盗掘;二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这一阶段盗墓较为猖獗,曾引起中央和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三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1年前,这一阶段由于各级政府和文物保护部门的重视,强化了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大了打击力度,都兰地区盗墓现象有所减少;四是2001年以后,经过多年的打击,盗墓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