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的时代:延安以来的主题创作展(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展览策划:陈履生、王薇

展览时间:2009.11.18-11.29

展览地点:上海美术馆

         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60周年,展现60年来美术创作的成果以及美术史风貌,研究60年来的美术创作以及美术创作的发展问题,特举办这一专题展。本展览是以个案研究为特点,反映新中国美术创作的源流与发展,反映这一段特殊时期内的绘画主题与主题绘画给于20世纪中后期中国美术创作的影响。

        展览选取了自延安以来各个时期的主题性油画创作100件(包括部分版画、素描、雕塑等),其中绝大多数为这一时期的代表性画家,也有一部分为各个时期的代表作。本展览作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私人藏品展,其中的许多作品都填补了国家美术收藏的不足,特别是像陈逸飞的《踱步》,沈嘉蔚的《为伟大祖国站岗》因为在拍卖市场上数以千万计的高价,这些都将成为本次展览的一个重要的看点。
展览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 服务于时代(1939-1977)

        从沃渣的《防空》(1939年)和沈柔坚的《盘查哨》(1945年)这两幅版画为开端,表现了自“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后解放区美术创作在时代中的作为。《讲话》的指引和延安等革命根据地的实验,为新中国的美术创作奠立了时代的方向,1949年之后,主题绘画创作首先在歌颂革命历史的过程中,凸现了时代的责任。吴作人的《周恩来的青年时代》(50年代)、艾中信的《毛主席视察黄河》(1955年)、赵延年的《抗议》(1956年)、吴凡的《周恩来同志在红岩村》(1959年)、靳尚谊的《毛泽东像素描》(1967年)、莫朴的《战地黄花》(1977年)等,都是这一方面的代表作。

        尽管这一时期,各种政治运动此起彼伏,随运动而运动的主题绘画创作,不仅反映了运动的内容,而且在高扬的主题中表现出了主题绘画创作服务于时代的特色。从1950 年戴泽的《和平签名》,到1974年沈嘉蔚的《为伟大祖国站岗》、1977年陈逸飞、魏景山、任丽君的《翻身农奴热爱华主席》,这之间的一系列作品都成为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重要图像。尤其是文革中的作品,沈尧伊的《毛主席永远和我们心连心》、沈尧定的《欢呼世界进入毛泽东思想的新时代》、《钢琴伴唱红灯记》都极具代表性。主题性绘画创作成了斗争的工具,艺术的异化则使艺术创作和这段历史一样成为时代的创伤。

        第二部分 变革于时代(1978-2003)

         在经历了主题性绘画创作为革命推波助澜的历史过程之后,改革开放的时代诉求促进了主题绘画创作的历史变迁,主题的变奏与一种特殊的创作方法在传承中发展,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所带来的多元化和多样性的表现,改变了主题创作的单一化的倾向,陈逸飞的《踱步》(1979年)、全山石《中华儿女——八女投江》(1989年)、陈宜明的《追思》(1991年),都改变了人们过去对于主题性创作的看法,而主题创作在往还原历史真实的方向努力,在逐渐向去政治化方向发展,都为新时期的主题创作开辟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天地。 

    自20世纪中期以来,主题创作发展到20世纪末期所发生的重大变化,正好像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一样,尽管社会的需要在减弱,主题创作也不再成为一家独尊,可是,它记录历史、反映现实的叙事方式,却是许多非主题性的纯审美或纯表现的作品难以比拟的。

        所以,本次展览既是历史的回顾,也是为现实提供镜鉴。革命的时代虽然成为过去,但是,革命的时代所遗留的精神与品格,某些值得借鉴的方式与方法,却是我们需要正视的一份遗产。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