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遗址被评为“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

  河姆渡遗址被2009年第10期《中华遗产》评为“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之一,同时的评选中,在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多项实物被确认为“中国至今发现最早”,它们是:最早的较成熟的“干栏”式木结构建筑;最早的榫卯结合方法;最早的木构浅水井遗迹;最早的装饰用彩石玉器;最早的漆木器;最早的骨哨;最早的陶埙;最早的木矛等8项。另外,田螺山遗址的茶树根,是“中国至今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茶树。
  该活动由《中国国家地理•中华遗产》杂志社主办,采用三级评审制,首先由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70多位来自历史、考古、文博等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分别推荐100项考古发现项目,经编辑部归类整理,共统计出228项进入提名。然后,编辑部按照考古发现所属时代归类,将228项项目分成若干时段和类别,分别请在各时代的考古研究中享有盛誉的专家、学者进行二审。最后,按各考古项目的得票数高低和专家们的意见与建议,从中选出100个考古发现项目,交终审专家团评审。活动得到了国家文物局、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北京大学文博学院等全国各大考古院所、大专院校的支持,从公布的推荐专家、复审专家和终审专家名单看,此次评选活动具有最高权威性。
  对河姆渡遗址被列入“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复审专家评委、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系主任张弛教授的评语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河姆渡遗址的发掘,发现了当时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稻作遗存,确立了水稻的长江流域起源说,对稻作农业起源的研究是极大的推动。对华南。东南亚及南太平洋地区史前文化的研究也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发现的干栏式建筑村落也为我们提供了史前聚落等多方面的社会文化信息。”

  附:终审团专家名单
  陈星灿  中科院考古所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秘书长
  孙 华  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
  张文彬  原国家文物局局长、中国博物馆学会会长
  李伯谦  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原院长、教授
  王 巍  中科院考古所所长、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
  张忠培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原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
  刘庆柱  中科院考古所原所长、研究员
  徐苹芳  中科院考古所研究员、原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赵 辉  北大考古文博学院院长、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

(宁波余姚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