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挽救”的国宝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南宋朱克柔缂丝

由于宋徽宗的推崇,缂丝从以往的日用装饰品发展成具有纯粹欣赏性质的艺术品,这一时期缂丝名家辈出,朱克柔和沈子蕃便是其中的翘楚。

朱克柔,南宋松江云间人(今上海松江县),是一位以绘画和缂丝为生的女艺术家。国内外公认的其作品真迹只有3件,其中两件《牡丹图》和一件《蛱蝶山茶图》都在辽宁博物馆。

缂丝,又称作“刻丝”,《玉篇》说:“缂,织纬也。”由于织造的作品在图案与素地接合处微显高低,呈现一丝裂痕,犹如镂刻而成,故称“刻丝”。其成品正反两面如一,与苏绣双面绣有异曲同工之妙。

现收藏在辽博的缂丝《蛱蝶山茶图》,彩色纬线织山茶花一枝,盛开三朵山茶花,分枝上结三朵蓓蕾,含苞欲放,一对蛱蝶从远处翩翩而来,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象。缂丝《牡丹图》为磁青色熟丝地,彩色纬缂织盛开牡丹花一枝。缂丝上的“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定”、“宝笈重编”、“石渠宝笈”四玺,皆为清宫收藏时所钤。

辽博所藏的传世缂丝由清末民初著名收藏家朱启钤不惜巨资从民间及清恭亲王府收购,当时的收藏界曾有“朱家缂丝甲天下”的美誉。而这批皇帝御赐之宝却引起了日本人的垂涎。1924年前后,日本实业巨头大仓喜八郎提出愿出100万元银洋巨资收购这批文物,然而这并没有打动当时已家道中落的朱启钤。他表示:这批国宝就是卖,也决不卖给外国人!

1929年,朱启钤因急需经费,想出售这批国宝。恰巧时任东北边防司令长官的张学良主动出手相救。于是,朱启钤将这批缂丝绣品以20万银元的价格半售半赠与张学良。

张学良将这批宝物藏在东北边业银行金库中,悉心保存。“九·一八”事变后,这批缂丝精品随边业银行一起落入日本正金银行之手,被拿到长春存放。后经斡旋,这批缂丝绣品从长春空运到北京保存,后又交给北京故宫博物院。

1949年年初,北京故宫博物院以文物交换形式,将这批缂丝珍品归还给东北博物馆(现辽宁省博物馆)。

责任编辑:ji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