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旧字画修复保护应注意的几个环节

随着时间的流逝,古旧字画会出现自然老化、破损等现象,而许多的艺术珍品,由于它们的残破和污渍,使其无法悬挂欣赏,需重新修复揭裱才能恢复作品的原貌,再现原作的艺术风采。但修复方法得当才能延其寿命,反之就会可能出现遗憾,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在古旧字画的修复保护工作中,我们必须严格按照科学的方法施以每道技术环节,因为这是关系到其寿命存亡的大事。

在修复揭裱古旧字画的工作中,对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如果技艺差做得不好,反使旧字画更加残破。因此,每当进行这项工作时,工作人员必须去认真做好每一道工序。特别是下面要谈到的几个环节,更要引起古旧字画修复工作者的重视。

一、要注意广泛收集影像资料

一张古书画在修复揭裱的前、中、后三个阶段中,需要采集大量的影像资料,特别是修复揭裱前的影像资料是修复揭裱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工作人员要在修复揭裱工作开始前对古旧书画整体及每个细小局部进行拍照,把每个局部特征和画意特点一一记录,因为在古书画修复揭裱中要经过清洗、揭背、补残、全色等多道工序,保留完整细致的影像资料对整个修复揭裱工作至关重要。有些因折裂、霉斑造成原貌的缺损,完全要靠这些资料去恢复。随着电脑数码技术的介入,修复保护人员可以大量保存原始资料,并可在修复保护工作的各个环节调出所需的影像资料,在电脑上进行分析比对并加以研究,为准确无误地复原每个细微之处打下良好基础。

二、对画心清洗要慎之又慎

在修复、揭裱的整个过程中,工作人员首先要对画心进行清洗。清洗的主要目的是去除画心上沾有的灰尘、霉斑、污渍等。要用60℃左右的温水淋洗画面,在对画面进行清洗的过程中,通过调节水温和清洗次数控制清洗的程度,温水淋洗到画心表面后,水会变成黄褐色的液体,这是由于温水溶解了画心上作为污染物存在的有色集团,当黄褐色液体颜色变浅后,清洗工作基本结束。遇到有些油渍、霉斑过重的藏品还需要用少量的双氧水或草酸去除,此工序要求工作人员必须认真仔细。有些书画作品在修复揭裱中,由于工作人员的不慎,就是在清洗过程使其受到损害。

三、揭取“命纸”时要谨慎小心

直接托附在画心后面的纸,我们通常称为“命纸”,因为这层“命纸”对于画心是性命攸关的,在揭取这层被称为“命纸”的托纸时要十分注意。依附于“命纸”上的原作,由于经过长时间的收藏,可能出现各种损伤。此外,由于原作在前一次托裱过程中背部刷上了糨糊,所以在揭取时极易受到损坏。揭取命纸要用手指轻轻揉搓。搓磨出一部分试探能否成片,尽可能一片一片地揭下原“命纸”,绝对不能揭伤画心。如发现揭起原画心纸时,应立即停止,用毛笔蘸浆水刷贴在原伤处,让损伤处按位复原,可另改换方向再揭。如不能一片一片地揭下,就用手指轻轻地搓,搓一点揭一点。如果这样揭仍有困难,就用手指在托纸上轻轻摩擦,将托纸揉搓成极小的细条,注意不要将画心搓花,要厚薄均匀。全都搓磨均匀后,用镊子轻轻将纸屑挟拾干净,但不要伤及画心。揭取“命纸”是整个修复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在这项工作中,施工人员应格外细致,稍有疏漏就会给整件艺术品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甚至毁于一旦。

四、全色、接笔须忠实于原作原意

在揭裱修复古代书画作品过程中,许多作品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破洞。对这些破洞不仅要采用质地类似的材料修补,更为重要的是要将修补后的丝绢、纸张染上与画心周围接近的颜色。有些画意简单或字迹还可进行接笔、添墨处理。此项工序要求工作人员要有娴熟的技巧和对色彩敏锐的观察力,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绘画和书法技艺并了解每个时代不同画派的风格及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其艺术、经济价值提升。要使古迹还其原貌,一个装裱工作者不但要具备精练的装裱技艺,还要具备绘画艺术才能,并熟悉历代画家流派的艺术特点,以及用笔、用墨的技巧。因此,一位有经验的古旧字画修复工作者,实际上应是一位懂画的艺术家。《装潢志》一书中对于全色这样说道:“古画有残缺处,用旧墨不仿以笔全之,须乞高手施灵。”

以上是笔者从多年的实践工作中总结而来。要将古旧字画保护好,就要在修复揭裱的每项工作中尽职尽责,技术精益求精,只有这样才能使古旧字画完好地流传子孙后代。

责任编辑:ji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