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钧窑花盆赏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钧窑玫瑰红釉六角花盆(宋)

“家有财钱万贯,不如钧窑一片。”此话在今天听来,似乎有些夸张,但钧窑瓷器身价之高昂在现实中依然是不争的事实。

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钧窑在今河南省禹县,钧窑始烧于北宋,盛于北宋晚期,续之于金元时期,后影响周边地区,形成一个规模甚大的钧窑系统。钧窑之名并未在宋代文献中出现,一般学者均认为,宋代禹县属颖昌府,金大定24年更名为钧州,窑以钧州出名,故名钧窑。

钧窑是北方青瓷窑系,其釉色主要有天青、月白、海棠红和玫瑰紫四种,有的多种釉色交相汇融,千变万化,灿若云霞,“夕阳紫翠忽成岚”,宋代诗人的这一诗句是对钧窑器皿釉色的最好写照。紫红色是钧窑的上乘之色,这种铜红釉的烧成技术是在唐长沙窑的技艺要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钧窑成批量地烧造出铜红釉产品,其掌握的技术难度很大:氧化铜的含量必须在百分之零点三至百分之零点四五之间,窑内的温度及气氛均要十分合适,诸因素一起作用,方可成功。钧窑所烧造出的这种红色窑变釉,对后来元代的釉下彩釉里红、明代宣德祭红、清代康熙的郎窑红以及清代的窑变色等产品,都有直接和深远的影响。

钧窑产品既有进贡朝廷的精品,也有被老百姓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品,所以其造型之丰富可列宋代五大名窑之首。从传世品可见有花盆、碗、碟、盘、杯、炉、枕、洗、罐、瓶、插香器等品种,诸品种中佳者各有千秋,弥足珍贵。但也有学者认为,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纲”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图为宋钧窑玫瑰红釉六角花盆,长23.3厘米,宽15.6厘米,高8.3厘米,折口沿,口沿微微内斜,“斜坡”中间微凹,口沿呈六角形,交棱处因釉薄而隐露褐胎;此盆四足均微微外撇,全器造型敦厚坚实,又显雅致挺秀。花盆的口沿及器里施天蓝釉,釉层肥厚莹润,釉中的蚯蚓走泥纹蜿蜒而细长,蚯蚓走泥纹原为烧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缺陷,后来成为鉴定宋代钧窑瓷器的重要依据之一。

把釉色烧成紫红的玫瑰色十分不容易,烧制时釉里的微量氧化铜的含量要保持正合适,不可稍多或稍少。该花盆的外表釉色全为玫瑰红紫色,釉层肥厚,玉质感强,有淌釉现象,釉表的棕眼甚多,大小不一、稀稀疏疏的气泡布满全器,放大镜下显得十分饱满、清晰、明亮。其一只足尖有细小断口,从此断口处可见细腻的糯米状的灰褐色胎骨。

该花盆的底部施月白色乳浊釉,在器底中间偏于底边的部位,刻有一个“十”字。据几代陶瓷专家考证,这种自“一”至“十”的汉字符号,多见于宋代钧窑花盆、盆托、樽、洗的底部,刻上这些数字的用意,是为了区分器皿的大小和方便两者的配套,刻的数目字小,器皿则高,口径也大;与此相反,刻划的数目字大,器皿则小,口径也小。

在当今的国内古玩市场上,仿钧窑的瓷器屡见不鲜。总括这些仿品、赝品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釉层薄,无肥厚玉质感,釉表面光泽刺目,有的淌釉太明显;紫斑釉面在放大镜下不见气泡,有的经化学药水浸蚀,气泡呈模糊状;器身不见棕眼,不见铁质斑痕;有的底足所露胎色为黑褐色,胎质粗松干燥,不见细腻、温润、熟旧感;有的器皿底部所刻的数目字,用刀软弱无力,笔划线条的两壁粗糙起毛,不像真品所刻数目字那样有力、干脆、光滑等等。

责任编辑:ji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