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青铜器辨伪技巧

商周青铜器由于是块范拼合而成,故而不能保持精确的平衡。在内范、外范之间若稍有不平衡,就容易造成青铜器器壁的厚薄不匀,或者产生重大的铸造缺陷。因此,商周时代的工匠普遍采用了厚薄相似的小块铜片垫在内范与外范之间,使内范与外范之间的空隙保持稳定和均匀,提高铸造质量。这在早期的绝大多数青铜器上都是可以发现的,只不过有的明显,有的隐蔽而已。

垫片的合金与原器成分不一定相同,氧化的呈色也不相同。有的垫片采用当时旧铜器的碎块,有的碎块上还带有花纹;有的垫片整块不明显,或者只暴露出一小角的线痕。范内的垫片和铜汁是不可能完全融合在一起,只要仔细观察,总是能够发现的。垫片放置部位往往相对地有规律,寻找时应注意相对的部位。

早期的青铜器作伪者,不懂得青铜器的铸造方法,因此完全没有垫片。如果传世青铜器上没有任何垫片痕迹,这将是作伪的一个重要信号。有的铭文中垫片的周围线痕很明显,在垫片上也能表现出来,作伪者在冒充这些铭文时,把垫片的轮廓线也仿造出来,但那是在整器上的仿造,不过是刻画出来的痕迹而已,在实物上与真正的垫片并不相同,这一点,细心查看青铜器表面就能察觉。

另外,有些青铜器的器足、耳部中间也须封有内范,这些内范在和外范拼合时,必定有接触点。如鼎足的内向一面,大多有这样的接触点可寻。接触点上或表现为一个小缺孔,或者是内外范之间插有铜片、小铜棍之类作支撑。而早期的伪器,有的与器件的结合是采用焊接的方法,然后做上假锈掩盖;或者在足的底部空出一大块,使内外范结合起来,然后再用另一块铜封住,加以伪装。

古代块范铸造的青铜器,表面光洁度好,纹饰甚至纤毫可辨,表面很少有气孔,更难以看到因铜液灌注不到而产生的缩孔情况。而失蜡和翻砂铸造的伪器,经常在表面出现一些砂眼,有的甚至产生缩孔等缺陷。如不了解这些情况,很可能会以为砂眼和缩孔是旧式铸造工艺的特点,进而上当受骗。

责任编辑:ji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