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副市长张阳升:实现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和谐共赢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浙江省嘉兴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嘉湖平原腹心,东接上海,西连杭州,南依钱塘江,北邻苏州,古为吴越交界之地,素有“越韵吴风,水乡绿城”之誉,拥有7000年人类活动史和1700多年的建城史,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遍布城乡,有两处较大规模的遗址“穿越”境内。

  嘉兴市副市长张阳升介绍,作为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文化代表——马家浜文化的“源头活水”就在距今7000年的嘉兴马家浜遗址。据1959年以来的考古调查,这处遗址面积2万平方米,是嘉兴城市核心区内规模较大的遗址。

  另外,中国最长的线性遗产——大运河,在嘉兴境内长达110公里,并形成以嘉兴城为中心、八条水路向四周辐射的运河水网体系,是嘉兴最具有全国乃至世界意义的城市符号之一。

  张阳升认为,大遗址保护首先是文物保护,保护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在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争夺生存空间的矛盾中,嘉兴市始终把大遗址保护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工作来抓,进一步增强资源意识、责任意识、科学意识和生态意识,努力寻找大遗址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契合点。

  大遗址保护是一项科学严谨的文化实践,也是一项影响广泛、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要扎实做好文物调查和考古资料积累、科学编制保护规划这两项大遗址保护的最基础工作。

  张阳升说,对嘉兴而言,将以大运河申遗和马家浜遗址保护为重点,带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国家文物局的统一部署下,大运河(嘉兴段)保护与申遗工作已经全面启动,在保护规划获批前,嘉兴已先行下发提前介入运河遗产保护的文件,指导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坚决不拖全国运河申遗后腿。

  同时,嘉兴已将马家浜遗址保护列入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点工程,已投入3亿元,完成了周边6.5万平方米建筑的搬迁和3000亩土地的征用,编制了保护规划,拟依据《良渚共识》,借鉴各地经验,按照生产性保护、记录性保护、研究性保护并进的思路,采用考古遗址公园的方式对遗址进行保护和展示,发挥综合效益,使之成为嘉兴崭新的城市窗口。(河南省文物局)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