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地描金粉彩镂空六方套瓶回归纪实

一件流落海外140多年的瓷器珍品;它究竟来自何方?它又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一个为国寻宝群体的感人故事;一段6分钟、44次的拍卖较量;一场鲜为人知的夺宝之战 ……
序
今天,当我们走进北京首都博物馆新馆,就会发现一件瓷器非常抢眼,它的全称是“乾隆酱地描金粉彩镂空六方套瓶”。您听这一大串名字,就知道它的做工一定非常复杂。加上这件瓷器冠有“乾隆”的款儿,更显得弥足珍贵......它其实一直被摆放在格外显眼的地方:复杂的工艺,独特的造型,每天吸引着参观者驻足仔细欣赏。
它是2006年6月10日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的时候,由北京市文物公司无偿捐献给首博永久珍藏的珍品,现在成了首博新馆的镇馆之宝。但是,您知道吗,“六方套瓶”竟然在海外流落了140多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件瓷器珍品究竟来自何方?它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它又是怎样回到祖国的?这里面有一个曲折、感人的故事。那就听我慢慢给您说吧。
国宝惊现人间
2000年4月初的一天早上,北京市文物局文物公司总经理秦公先生手里拿着一本图录,急匆匆赶往公司。这本图录上刊登是香港英国苏富比拍卖行即将拍卖的拍品目录。其中一条惊人的消息引起了在场所有人的震惊:“乾隆粉彩镂空六方套瓶”连同3件铜喷水兽头等四件文物,5月2日要在香港公开拍卖。
如果消息属实,这应当就是1860年被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掠去的那件瓷器珍品,属于国宝级的文物。作为国字号的文物公司,凭着高度职业敏感性,他们首先感到了事态的窘迫。这一消息,同时引起了国内收藏界的极大关注。能够让国宝回到祖国,是所有中国人的心愿。但是离香港英国苏富比拍卖行拍卖时间只有二十多天了。
这件国宝级的瓷器珍品出自哪里?这还得从乾隆皇帝的一件事说起:我们知道乾隆在位的时候正是清代发展的鼎盛阶段。于是喜好风雅的乾隆借助国力,大规模扩建圆明园。
在历史中揭秘身世
占地5200多亩的圆明园气势宏伟,集中了中国南北园林之精华。乾隆八年的一天,乾隆皇帝来到已经落成的长春园、绮春园等处巡视。转来转去,来到刚刚建造好的西洋楼,乾隆总觉得这里还是有些美中不足,如果在洋楼里再摆上几件精美的观赏陈设珍品,那便会锦上添花。回到宫里的乾隆皇帝想,这圆明园西洋楼是仿照西洋风格建造的,陈设的摆件也要符合西洋建筑的风格。这件事交给谁办呢?左思右想,想到了一个人,这人叫唐英。这事非唐英莫属。为什么乾隆这么器重唐英呢?
唐英,字俊公,号蜗寄老人。这唐英可不一般,16岁进入养心殿当差,曾经侍从过康熙、雍正两代皇帝。乾隆元年正式成为宫廷的督陶官,主管皇家瓷器烧造事务。此后在景德镇御窑一呆便是30年,潜心研究瓷器烧造技术,中国陶瓷把这段历史称为“唐窑”时期。公认唐英是清朝成就最为显著的陶器工艺大师,这个时期烧制的瓷器公认是瓷中珍品。就这么着,乾隆写了一道圣旨,让唐英尽快设计几种能够在西洋楼陈设和观赏的新式瓷器图样。
远在景德镇御窑的唐英很快接到了这份圣旨。打开一看,唐英大吃一惊,原来圣旨上有醒目的四个字,“登峰造极”。这是什么意思呢?唐英仔细揣摩“登峰造极”四个字的含义,百思不得其解。几天后,唐英忽然想到乾隆皇帝最近喜欢看一些西洋的玩意儿。他明白了,原来这是要求新式瓷器既要保持中国传统的烧造工艺,又要大胆创新,吸收西洋艺术长处,意味着这件新式瓷器必须“与众不同”。
这督陶官唐英为了达到皇帝“登峰造极”的要求,把自己闷在屋子里苦心研究,不久,设计出了几款中西合璧的新式瓷器图样。然而,按照这个复杂精美的图样进行实际烧造时却遇到了不小的麻烦。
经过不知多少次的尝试。唐英终于创烧成功了几款工艺精致的新式瓷器。其中就有后来我们知道的粉彩六方套瓶。由于这款套瓶在烧制工艺极其复杂,施釉上粉青、酱釉、描金、描银、粉彩、青花等无所不用。一般六件才可能烧制成功一件,就连唐英自己也认为过于费工、费料,当时只烧制了一对。这就更显得粉彩六方套瓶的弥足珍贵。
粉彩六方套瓶烧制成功后很快运到北京。乾隆皇帝十分喜欢,尽情把玩,爱不释手。立即传旨把这一对“粉彩六方套瓶”放在圆明园中的西洋楼,供观赏陈列。
这件陶瓷珍品,高40.6厘米,底部镌刻“大青乾隆年制”的落款。主体为酱褐色釉彩,用金银双色勾绘缠枝花卉等纹饰,六面镂空开窗,外瓶画着西番莲、佛手、寿桃纹等立体粉彩图案。内瓶画着青花。这件珍品集粉彩、珐琅彩、镂空等多种烧造技法于一体,代表了中国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
夺宝大战的序幕
大概连乾隆皇帝也没有料到,120年后,他曾经苦心经营的圆明园会毁于洋人的战火。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连同那一对粉彩六方套瓶以及大量的珍奇宝物,被英法联军洗劫一空。据说这件价值连城的粉彩六方套瓶被一个英国人掠得,从此流落海外长达近一个半世纪。
从上面的故事,我们知道了这件稀世珍宝不凡的来历。那么,既然这件粉彩六方套瓶是当年英法联军从中国劫掠走的,我们知道,按照有关国际公约,应该无偿地归还给中国。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眼看事态进一步紧迫。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乾隆粉彩六方套瓶”很有可能第二次流失海外。那么,北京市文物公司将怎样策划这场“夺宝之战”呢?这件稀世珍宝到底能不能回到自己的祖国呢?
很快中国国家文物局也在第一时间得到了消息。按照有关国际法,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对英国苏富比拍卖行的拍卖行为进行干涉,试图通过外交手段使国宝回归祖国。遗憾的是,当时香港在文物保护的立法方面还不健全,没有参加这方面的国际公约。当北京市文物局文物公司得知外交手段宣告无效之后,为了不让国宝再度流失海外,已经开始有条不紊地筹划着“夺宝之战”。
秦公,北京市文物公司总经理。因为在文物鉴赏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收藏界都尊称他为“先生”。这次凭着一腔爱国热情,担当着这场没有硝烟的文物回归战的总指挥。然而,这件拍品毕竟远在香港,没有人真正亲眼见到它,谁都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认定这件拍品就是当年从圆明园流落到海外去的。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确定拍品身份成了“夺宝之战”的第一步。
没有硝烟的战场
2000年4月,对于北京市文物公司是一段特别的日子,不大的院落里,空气异常紧张。有关粉彩六方套瓶的资料迅速汇集到了这里,秦公先生和各方面的陶瓷专家们对照图录反复研究判断。根据英国苏富比拍卖行的拍卖图录,这件拍卖序列为639号的“粉彩六方套瓶”上清晰地贴着一张“Fonnthill Heirlooms”的英文字样,这是英国大收藏家莫里逊氏的收藏标记。看着标记,秦公先生、温桂华和这些有着丰富鉴定经验的专家们心里终于有了底。
专家说了,根据收藏标记谈,流传有序,经过洛克爵士卖给莫里逊,这个都是流传非常清晰的。
原来,1860年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焚掠,陈设在西洋楼的这对粉彩六方套瓶,被当时英国公使额尔金的私人秘书洛克爵士掠得带回英国。但是洛克爵士并没有自己收藏,而是卖给了当时的大收藏家莫里逊氏。此瓶原来是一对,其中的另一只已经在1988年被台北鸿禧美术馆购得收藏,当时也是贴着这样的收藏标记。眼前这件贴着莫里逊氏收藏标记的拍品。秦公先生认定:仅此一项就可以证明,这件拍品就是当年洛克爵士掠得后转手卖给莫里逊氏的,认定这件拍卖品就是当年就是圆明园遗物。
专家们进一步查找资料,发现瓷瓶上的纹饰与圆明园石刻的风格十分相似。这说明这件拍品正是乾隆曾经给督窑官唐英下旨烧造的那件“粉彩六方套瓶”其中的一只。2000年4月30日,离香港苏富比拍卖会只有3天时间了,北京文物公司会议室的灯光亮了一夜。专家们又经历了一个不眠之夜。最后,秦公先生拍案而起,当机立断,一定要抓住机会,绝不能让“乾隆粉彩六方套瓶”第二次流落海外。通过外交手段进行干涉已经不行了,会议决定:公司参加竞拍,用经济手段回购这件国宝。
然而,出资多少才能收购这件流失的珍宝,这是一个等级极高的商业秘密。英国苏富比公司在拍卖图录上并没有标明参考价,专家们只能依照历次国际拍卖会上,类似或者接近的拍品价格进行比较。那么,究竟多少钱才能回购这件珍宝,在专家们的脑子里还是个迷,心里没有底。
资料显示:1988年被台北鸿禧美术馆购得收藏的另一只乾隆粉彩六方套瓶,是以170万港元成交的。另一个资料看到:就在三天前的4月30日,香港佳士得拍卖公司曾经以3304.5万港元的价格拍卖了一个清乾隆花蝶纹绶带耳葫芦瓶。而这件拍品在1979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只拍卖了55万港元,相隔21年,增值60倍。如果也按增值60倍计算,乾隆粉彩六方套瓶价值可达1亿港元。据此,北京市文物公司把购买“六方套瓶”的最高出价暗定在略高于花蝶纹绶带耳葫芦瓶价位之上。
经过慎重研究,北京文物局决定:由北京市文物公司派一名代表到香港第一现场参加竞拍。公司总经理秦公先生坐镇北京遥控指挥。研究竞拍策略,制订严密计划。一定要把宝瓶夺回来。
2000年5月2日,星期二,五一国际劳动节第二天。北京市文物公司却没有假日的概念。但是个难忘的日子。公司总经理秦公先生虽然已经几天没有合眼,但还是那样精神矍铄,那只关系到回归成败的手机在他手里已经微微出汗。
国宝被拍卖的那天
一场牵动亿万人心的“夺宝之战”打响了。
经过专家鉴定,这件拍品确实是圆明园遗物。北京市文物公司准备用经济手段回购这件国宝。一场牵动人心的“夺宝之战”就要打响了。那么,这件稀世珍宝到底能不能回到祖国呢?
5月2日,下午。香港,强手如林的苏富比拍卖会人头攒动。这件序列为639号的“酱地描金粉彩镂空六方套瓶”格外抢眼。2点20分,拍卖师以420万港元的底价开始叫拍。话音刚落,场上应者如云,现场异常紧张。时间一分一秒地在身边流过。拍卖师的拍卖阶梯逐级攀升。经过40多个回合,场上只剩下了北京市文物公司的代表和另一位电话竞拍者,双方你来我往,竞拍异常激烈,当叫过了1000万港元以后,现场的一位台湾竞拍者也加入竞投,空气立刻紧张起来。好在不久这位竞拍者就退出竞买。2点25分,价格已由420万港元抬高到1850万港元,这是同类拍品当时的最高价格。坐镇北京的总经理秦公先生不断地来回走动,沉思着。
6分钟过去了,竞拍到了第44回合,价格攀升到1900万港元。秦公先生在电话里果断地说:“拿下”!拍卖师连叫拍3次,无人应答。听到场上重重的一锤,全场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连续熬了五、六个通宵的秦公先生终于松了口气。
北京市文物公司经过周密的计划,在瞬息万变的竞拍现场,以短短的6分钟,44次,1900万港元不含佣金的价格,让这件中国瓷器登峰造极时期的登峰造极之作,终于回到了祖国。故事说到这儿,您一定关心担当这场文物回归战的总指挥--秦公先生此时的心情。然而,事情的发展令人们没有想到。
由于连续几天的呕心沥血,秦公先生在竞拍成功的第八天,由于心脏病突发,病逝在工作岗位上。甚至没能来得及看一眼他花费心血抢救回来的宝贝,为这只价值千金的宝瓶回归之路蒙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秦公先生吧。
尾 声
2000年6月25日,流落海外140多年的清乾隆粉彩六方套瓶回到北京。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进行了最后鉴定,史树青、耿宝昌等8位权威专家一致认为:粉彩六方套瓶,工艺精湛奇巧,代表了中国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如今,只要踏进首都博物馆新馆,就会看到那件的“乾隆粉彩镂空六方套瓶”。在柔和恬静的灯光下,它好像正在向人们叙述着那段饱经风霜的历史和回家路上那段惊险曲折的故事。故事似乎讲完了,但是我们知道目前还有一些国宝仍然流失在海外,我们相信:随着我国国力不断强大,经济不断繁荣,通过各方面的努力,还有更多的国宝踏上回家的路。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