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龙鼎身世之谜

年代断定:商末周初

“据传,子龙鼎上世纪20年代出土于河南辉县,出土后即流入日本。”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文物鉴定研究室主任张习武研究员指出,子龙鼎在世界上的首次公开面世,是在2004年6月千石唯司的私人收藏品展览上。直到现在,关于该鼎的记载极为罕见。因此,推断其的年代归属,只能凭借其他类似圆鼎的特征,包括形制、纹饰、铭文、功能和工艺。

国家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主任王冠英说,“时代特征,是考古学考证中的利器。一般来说,青铜器的形制、纹饰在时代特征上相和谐。唐装有唐装的特色,历来一定时期的服装都会有特定的风貌特征,一定时期的文物也会有一定的科学标准。”1956年殷墟后冈圆形祭祀坑出土的戍嗣子鼎,尽管通高不及子龙鼎的一半,但轮廓极为相仿,其口沿下的饕餮纹构造几乎相同,只是前者的饕餮纹间没有设置龙首装饰。

而1990年殷墟郭家庄M160墓出土的圆鼎,形制、纹饰也同子龙鼎接近。北大历史系教授朱凤瀚指出,通过形制学角度分析,子龙鼎的年代应该在商晚期偏晚,近于商末。

而上海博物馆研究员陈佩芬则著文指出,子龙鼎是西周早期杰作。“武王克商后,周人接收了商人的铸造工业和工艺奴隶,由此在西周早期一段时间内铸造的青铜器,还会保留原来的模式。”对此,王冠英指出,其实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和殷墟晚期的青铜器有很多相同点,既有继承性,也有一定的差异。子龙鼎应该划归商末帝乙、帝辛(纣)或周初武王、成王时期。

当然,在王冠英看来,这种差异也有过渡性。“商末的年代划分是学者比较认可的。其实即使说铸造于西周初年,子龙鼎也称得上是那个时代最大的圆鼎。”王冠英表示,子龙鼎是目前发现的商末周初最大的圆形青铜鼎。确定了年代,它与司母戊大方鼎(商周时代最大的方鼎)的“一方一圆”才真正能够对应起来。

铭文是“龙图腾”的表征?

子龙鼎有铭文“子龙”二字,就在鼎的内壁近口缘处。专家指出,这是青铜圆鼎铭文中最早出现的“龙”字。

铭文上,“子”字居左上角,字较小,实笔阴刻。而“龙”字则在右下,系双钩而成,字的形象完全类似一竖立而尾向右卷的龙形,张口,圆目。头上硕大的瓶形角突出,与龙头并不连笔。

王冠英还介绍,在子龙鼎的上腹纹饰中,我们也可以发现“龙”的痕迹。

上腹纹饰的瓶形角,与“龙”字形的瓶形角类似。

由此,认为“子龙”是商末周初龙文化信仰的一种表现,便成为对这一“子龙”铭文造型的一种解释。

不过,王冠英指出这种单纯从造型、纹饰上的推断是不够的。“考古、文献、甲骨文资料,多管齐下,才能真正揭开历史真相。”王冠英指出,“子某”的称呼通常见于甲骨文和商周青铜器,同时也能在商周典籍上所见。现存甲骨文中总共出现了100多个不同的“子某”。

“其实现在见于著录的有‘子龙’铭文的商周青铜器,有子龙壶、子龙爵、子龙斛等。”王冠英表示“子龙”的铭文并不独子龙鼎所有。

其中子龙壶,铭文由《殷商金文集成》9485著录,只是器形并未见有所著录。其铭文拓片现收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在王冠英看来,这些子龙器,有的与子龙鼎“龙”字构形相同,有的作“卷龙”形象。而与子龙鼎“龙”字形相同的子龙壶应与子龙鼎有同人或同族的联系。

对此,朱凤瀚也表示,在商晚期与周初的金文中,作器者称呼“子某”时可能为私名,但也可能是氏名。

由此,无论是哪种情况,“龙”铭文指代的也只是一种称呼。所以,子龙鼎的“龙”字,与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龙,并没有太大关系。

来自商周重要部族?

在古代,青铜器是权力的象征。那么,有着庞大身躯的子龙鼎是否也会与商王有关?

王冠英指出,“子某”的称呼指代的是有“王子”身份的宗法贵族,但更多的是商王国内担任卿士僚尹的具备强大势力的宗法贵族长。这些宗法贵族与王室有血缘关系。“子龙鼎的主人应该是商末的王子或一个强族。”“‘子龙’的写法或许还与‘子龚’有关。”王冠英还给出了另一种解释:一些商周青铜器上,铸有“子龚”或“龚子”的铭文。其中,“龚”字所从的“龙”字造型多与子龙鼎的“龙”相似。“‘龚’、‘龙’古音相同,这是我们推断子龙鼎族氏地望的一个依据。”王冠英表示如果“龙”字与“龚”真有相连关系,那恰恰可以证明子龙鼎出土于河南辉县。河南辉县古称“共”,“共”又与“龚”通假。由此可以推断“子龙”可能是商末周初“共”地部族的首领。

这一推论恰好也可证明日本收藏家所说的“子龙鼎出土于河南辉县”。子龙鼎最早见于日本举行的《中国王朝之粹》展览,图录说明指出子龙鼎可能出土于河南辉县,但并未说明根据。朱凤瀚指出,从“龚”与“龙”的通假关系中,也许可以给出子龙鼎出土地之谜。在很多早期材料中记载有“龚后”、“妇庞”、“后龚”等名称。

认为,这些名称都是指代商王的配偶。姓氏显示,她们是出生于龚氏的女子。

因此可知,居住在龚地的“龚氏”,与历代商王一直保持着通婚的关系。

近年来,河南辉县曾给考古学界带来不少兴奋点。其中的孟庄遗址尤其引人注目。如果子龙鼎真的出土于辉县,是否会是孟庄遗址群的手笔呢?

王冠英表示,这个问题在学界也讨论过。专家郝本性认为如果真出自孟庄遗址群,就会有更多的相关联的历史记载,但现在至今还没有更多发现。

“不过,这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要真正认识子龙鼎,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例如,我们可以追本溯源,找出与子龙鼎相关的‘子龙器’之间的承继关系,了解它们是否为一个共同的族所共有。再者,也可以对‘子’的身份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真正阐释出‘子龙’的蕴涵。“王冠英指出,这些都是子龙鼎研究中未竟的命题。

责任编辑:ji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