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博专家志》前言

《中国当代文博专家志》一书,历经三年多的苦涩岁月,现在终于满怀喜悦悄然问世了。这是全体编撰人员献给新中国文物事业发展六十年和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一份感恩之礼,也是中国文物学会行使自身职能,对全国文博专家和广大文博工作者表达一份敬意,尽到一份责任。为此,我们深信,此书问世,必将得到全国文博工作者的认同与支持,也将有力地证明编撰此书,并非无谓之举,更非“纯粹的生财之道”。

诚然,长时间以来,在现实生活中,流传乃至盛行编书发财之说,而且集中于名人类图书编印,把“名人效应”发挥到极致。“名人录”、“名人辞典”、“精英大全”等等,全国的,世界的,各行各业的,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真可谓书肆之奇观。真正的“效应”何在呢?或以利出名,或以名得利;或名利交易,两相情愿;或大捞大赚,洋洋得意,或被敲被诈,叫苦不迭……《中国当代文博专家志》为了区别于此,曾在编辑《通知》中明文宣示,对入编专家不收取任何费用,成书之后是否购买,全凭入编者自愿。编辑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的失误,曾发生过一些催款、预订等失信言行,但都得到及时、公开的更正。为了区别于滥编之作,本书弃用“辞典”、“大全”之名,特以《志》名之。志者,记事记实也。历来有方志、史志、人物志、地理志、天文志……皆是力戒虚假、浮夸的史实之作。坦率言之,本书编者正是鉴于名人辞书之“滥编”,不满其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之怪象,而起新编记实之心。人们常说:为人做事,既要敢为天下先,为前人之所未为,又要审时度势,为今人之所必为。全国文物界至今没有一部统一而又较为完整的《专家志》,总是历史记录的一大缺失,埋没数以千计的专家学者的劳动成果,也是一大遗憾。总之,编辑此书决非出于“生财”之想,而是应时应运之举,是为了补“未为”与“必为”的历史空白。正如此书编辑《通知》所言:“记录文物事业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全国文物博物馆工作者的创造成果,展示专家、学者的特殊贡献,促进人才信息交流,留存事业发展史料。”真真切切,如此而已。

关于入编标准和收编实况问题,经再三考量,最终确定为:全国文博系统现今健在,享有正式副高专业技术职称以上专家;从事文物工作30年以上,对文物事业有特殊贡献,或自学成才,身怀绝技,而未获得专业技术职称的老文物工作者、老匠师等;从事文物博物馆工作10年以上,曾获得国家、省部级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或受到特别嘉奖的文博工作者,均可以自愿原则入编。现有入编专家4163人,4147幅照片,预计占全系统专家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未入编者,多数出于自身的谦虚,少数未免于遗漏。条目撰稿,均由入编者本人负责,并实行文责自负与必要审核相结合,力保记述的真实性与权威性的统一。文字内容务求真实、严谨、朴实,经得起时空的检验。文稿经编辑人员阅编之后,又返回各省、市、自治区文物行政部门审核把关,以确保质量规范要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尽善尽美。由于地域广大,人数众多,情况千差万别,编者能力有限,疵瑕、谬误,必不可免。追求完美,谈何容易啊!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统管文物保护事业伊始,就对文博专业人材的培养给予高度重视。从1952-1955年,相继举办四届文物考古培训班,号称“黄埔四期”,共计293名学员先后回归各省、市、自治区文物博物馆部门,成为中国文物考古事业的种子队、拓荒者、开路兵和著名专家,为中国文物事业立下了赫赫功勋。然而,人世沧桑,这批数以百计的专业领军人物,而今已经部分谢世,大部健在者,又多已自愿入编此书。为此,现将这一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及其全体学员名单(2005年国家文物局主办的50周年纪念大会所列)附录于后,以备存查,以垂后世,以资纪念!

北京燕创元文化发展中心,作为本书编辑出版的合作单位,为此书投入了可观的人力、物力、财力,并最终放弃营利之想,以此作为推进文化事业的一份奉献,信守承诺,全力以赴,成为此书成功问世的重要因素。谨此致以衷心的谢意。

此书饱尝苦涩而得以成功问世,关键在于国家文物局的批准、指导、支持,特别是四位局长联合署名作序,确保了此书的合法性、权威性和公信力,正是这一支持,从根本上起到了正名定性之功效,区分开了“名人效应”的商业行为,取得了各地文物管理部门和广大文博专家的信任、参与、支持。本人作为编辑出版工作的主持者,曾在一度因进展不顺而萌生退却之意的艰难时刻,能够及时得到局领导的一致支持,确确不胜感慨,不胜感激!

序言指出:“中国文物学会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博专家志》一书的编辑出版,无疑是我国当代文博专业队伍的一次大检阅,是全体文博专家劳动创造成果的大展示,是全国文博队伍和文博事业发展实况资料的大积累,是文博专业人员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交流的大平台。通过《中国当代文博专家志》,既可以综观我国当今文博专业队伍的全貌,也可以细察每位专家学者的专长学识,从而起到取长从善,见贤思齐的激励、奋发作用。对于文物管理部门和工作人员更是了解情况,掌握资讯的可靠来源……正是他们的努力,为我们每个文博工作者做了一件令人欣慰的好事……”如此这般,更是令人鼓舞,令人欣慰!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其实,真正的得失还是众心知也。让读者“众心”去认知、评判吧!

彭卿云
2008年11月17日于柏林寺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