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业堂收藏《永乐大典》轶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浙江湖州古镇南浔的嘉业堂藏书楼与宁波天一阁等古藏书楼齐名。尤为难得的是这古建筑历经战乱,居然保存基本完整。清末民初,嘉业堂主人刘翰怡即以藏书丰富而闻名天下,仅明版善本书就拥有一千三百多种,堪称价值连城。作为湖州富绅之一,他曾购藏《永乐大典》数十册,由此传下一段佳话。

刘翰怡与张姓富绅为街邻,两个家族连同河斜对岸张静江(后成为民国政要,近代史上名人)等大户均靠世代经营蚕丝丝绸而发家。到刘翰怡这一代,他相当喜欢收藏善本书,从1910年开始着意收集,不惜重金购求海内善本秘籍,因很有钱又讲信用,出手大方,江浙闽赣各地藏书家和书商慕刘翰怡之名,纷纷以所藏之宋、元、明、清善本以及稿本抄本携往南浔镇,售给刘家。渐渐充实了嘉业堂藏书楼。1916年,刘翰怡移居上海租界,以利于料理丝绸外贸业务。闲暇仍热衷于藏书,并与商务印书馆总办张元济、方毅等古版本专家结为好友,学识大有增进,眼界亦大开。其后十余年间,刘翰怡多方收罗,又购得大量古书。其中就有《永乐大典》44册。这批书是庚子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内廷书库遭焚毁时散失到民间的那套卷幅浩繁的《永乐大典》的极少一部分,为明嘉靖、隆庆年间国子监缮抄的副本(并非民国收藏界误传的刘氏手抄本)。

据刘翰怡后人近年回忆:当年刘翰怡从书商手里买进,每册价约100银元,堪称昂贵。须知上世纪20年代中期,虽说军阀混战,政局动荡,但物价还是很便宜的。10余年后,正值日据时期,南浔刘氏家道中落,渐难以为继。无奈之下,刘氏忍痛设法托在浙南山城丽水坚持办教育的浙省教育厅厅长许绍棣与重庆那边联系,几经周折,终得辗转运出1100余种明版书,卖给重庆中央图书馆。另有200余本则卖给了浙江的民间藏书家张叔平。刘翰怡为此大病了一场。

1942年南浔刘家经济困窘日甚,又常有日伪人士前来嘉业堂,名为参观,实为窥视伺机夺占,时在南京任汪伪傀儡政权的陈群与刘翰怡兄弟及子侄辈都认识。他亦酷爱藏书,已在南京山西路1号自家洋楼建立了泽群书屋。尤得日本主子赞赏。陈群想购走刘家所藏的这批《永乐大典》。但出价极低,实有仗势豪夺之意。权衡再三,刘家通过汪伪另一权要褚民谊(也是湖州人)从中联系,将这44册书以500银元每册的不菲价格卖给辽宁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日本人办的图书馆。满铁前总裁松岗洋佑(后曾任日本外相)为此借题鼓吹“日华亲善”。当然这是一派谎言,不值一驳。

1945年夏,苏联对日本宣战,百万红军进军东北,接管了沈阳的满铁图书馆。解放后,1952年苏联政府将这批书连同帝俄时期从北京清宫内掳劫去的139册《永乐大典》、义和团总坛主宝剑、团旗三面等,如数交还中国。北京中央有关部门还举行了这体现中苏友好精神的文物古籍交接仪式。这两批《永乐大典》均藏于北京图书馆。1960年中华书局将历年征集到的730卷《永乐大典》影印出版。其中就包括南浔刘氏嘉叶堂的44册。

责任编辑:ji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