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钧窑香炉故事出处介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钧窑香炉

内蒙古博物馆珍藏有一件钧窑香炉,以其高超的工艺水平和刻在器表之上的铭文,而备受世人关注。关于这个香炉的传奇,我们从它的出土说起。

1970年12月的一天,呼和浩特市郊出土了两个大瓮,让人惊奇的是,两个大瓮中竟还藏着六件瓷器。六件器物分别是:香炉一件,镂空高座双螭手耳瓶一对,缠枝牡丹纹瓶一对,缠枝莲纺瓶一件。通过研究证实,这批瓷器属于元代窖藏,它们代表了元代瓷器制造业的最高水平,其中的一件香炉更是让人惊为天物。

这件香炉,高 42.7厘米,口径25.5厘米。香炉直口,两侧各有一长方形直耳,颈部雕贴着三个麒麟,在正面两个麒麟之间,阴刻着楷书铭文“己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该香炉也就以其铭文为名,叫做“小宋自造”钧窑香炉。香炉通体施天青色釉,施釉较厚,烧制时纵横流于器表,整个香炉造型美观,形制大气,充分体现出元代恢宏壮阔的气象。“小宋自造”香炉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器型最大、最完整、制作最精湛的钧窑香炉,堪称国之瑰宝。

钧窑是我国五大名窑之一。它始于唐盛于宋,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附近。靖康之变因战乱停烧,金大定后恢复并进一步发展。金、元时期除今河南很多窑场烧钧瓷外,邻近的各省的一些窑场也都在仿烧,形成一个庞大的钧窑系。钧窑瓷器的基本特点是窑变成色,釉色为各种深浅不同的蓝色乳光釉。纯粹、匀净的釉色,给人们以极大的艺术享受,于是有“雨过天青”的美名。

“小宋自造”香炉便是以其浑然天成的釉变,成为传世钧窑瓷器中的佼佼者。香炉上刻的十五字铭文,使得香炉更加弥足珍贵。然而,让人疑惑不解的是,铭文中的“小宋”指的是什么呢?是指宋代,还是指制作者的姓氏?“自造”又指的是什么呢?难道是自己造给自己用的么?

话说在元代,海山王管治下的哈拉和林地区,有一个技艺非凡的工匠,他具体姓甚名谁无人知晓,只知他是南宋的遗民,人们都管他叫小宋。小宋也弄不清自己到底姓什么,他的父亲也是个无名无姓的工匠,既然大家都管自己叫小宋,也就将“小宋”作为自己的名字。

宋末元初,战乱频繁,许多窑场停烧,有的工艺甚至失传了。技术娴熟的钧瓷工匠异常难得。而小宋的父亲正好就是这难得的钧瓷工匠之一。至元十六年,也就是1279年,年幼的小宋随父亲被忽必烈的军队征集为匠户,他们全家被编入匠籍,从事官手工业,子孙世袭,不得改业。

传说,小宋父亲曾奉命监制御器的烧制,却由于一直没有摸索出窑变的规律,而没能完成任务,非常沮丧,跃窑自焚。死后托梦小宋,传授窑变技艺。从此小宋继承父业,他烧制出的钧瓷,宛如造化神工,飘逸变幻,浑然天成。

作为钧瓷工匠的小宋,又是怎么来到海山王的帐下的呢?

钧瓷是窑变成色,成品量极少,身价极高。宋元时期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交通流传到欧洲的钧窑瓷器,更是千金难买。海山王接见过不少西方商人,他们不时地提起钧瓷在西方的受欢迎程度。

有经济头脑的海山王便在大都招揽了一批能工巧匠,为自己制作瓷器,并将瓷器卖给西方的来客。小宋便是海山王招来的工匠之一。

小宋将中原地区的生产技术带到漠北的皇庭,促进了北方钧瓷业的发展。小宋烧制出的钧瓷,精美绝伦,深受西方商人的喜爱,他们用重金买走这些瓷器,带回家乡。海山王在瓷器买卖中获得许多财富,从此更加器重小宋了。

一三0七年,海山王继承皇位,是为元武宗。成为皇帝的海山,对小宋依旧器重有嘉。然而笃信佛教的小宋却逐渐萌生了出家的念头。但在元代,入了匠籍的工匠终生不得改业,出家,也是不可以的。

为了表示对佛教的虔诚,小宋埋头给寺庙烧制了许多供器。在美妙的窑变中,小宋逐渐感悟了大自然与人生的种种奥妙。一三0八年,丰州城的万部华严经塔旁的寺庙重修完成,小宋便为该寺庙制造一具香炉。

香炉,是佛前供器。佛教中称它宝鼎。香炉的款式很多,大、小、方、圆不一;圆形的香炉,都有三足,一足在前,两足在后,以三足譬喻佛教中的三宝,缺一不可。

公元一三0九年九月十五日,小宋为寺庙烧制成一具香炉。不管是釉变成色还是整体造型,这具香炉都到达登峰造极的境界,成为元代钧窑香炉的巅峰之作。这是小宋一生中烧制出的最好的钧瓷。小宋在香炉上刻着“己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印记该香炉的烧制时间和小宋自己的名字。“自造”,意味着小宋作为佛教供养人,自己亲自给寺庙制造供器,以表虔诚。

香炉烧成后,小宋便离开皇庭,不知去向了。“小宋自造”香炉也就成为小宋的绝笔之作。武宗海山得知后,即生气又可惜,感叹道:“小宋走了之后,钧窑瓷器的技艺绝矣!”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这件钧窑香炉于呼和浩特市东郊出土,香炉通体施天青色釉,铭文处露胎,呈红褐色,整体胎质层次分明,使人感到内容丰富、清新、明快,是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完美结合。

如今,“小宋自造”钧窑香炉作为镇馆之宝珍藏于内蒙古博物馆。通过这一形制大气的钧瓷,我们更能领略到元代的恢宏气象以及中国古代能工巧匠的非凡技艺。

责任编辑:ji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