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博物馆成为一个城市的灵魂

每年的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这个节日的设立是为了吸引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有人说, 一座城市没有博物馆,就像一个人没有灵魂。此话一点不假。博物馆虽然是人类物质丰富的产物,是心灵的向往、智慧的追求,是让人安静和虔诚的地方,是浮躁与轻狂的过滤器,是文化知识的储藏室,更是物化的精神圣殿。

说博物馆是圣殿再确切不过。据说“博物馆”一词,就是源于希腊语“缪斯神庙”。人类可贵的分享、共享的博爱精神在这里体现得尤为明显。藏品若被利用好,便不再是静止的物件,而能成为可以引起化学变化的酵母,它们对观赏者潜移默化的影响巨大,对艺术生命有再造之功,会催生新的艺术珍品的诞生。当新的艺术珍品也成为藏品时,便构成了一个美妙的“生态循环”过程。一句话,藏品可以生藏品。

法国的卢浮宫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最古老的艺术博物馆,它的藏品对后人的影响———艺术熏陶,很难用数学的方法计算,但是,至少我们可以找到一个例证。19世纪40年代,少年时代的马奈就常常在卢浮宫里留连,痴迷于鲁本斯和委拉斯凯兹等前辈画家的藏品,细心观摩和体味其着色和笔触,颇有所得。30多年后,马奈创作的油画作品《奥林匹亚》,也被作为珍稀藏品收入了卢浮宫。在这里,藏品对艺术家的“哺育”之功清晰可见。

无独有偶。中国国画大师张大千,曾经在艺术宝库敦煌石窟一居3年,日夜临摹自魏晋以来古代无名艺术大师们留下的壁画,揣摩其线条和色彩的运用,恰似醍醐灌顶,大有所悟。乃至后来,他的画作不知为何总比别人显得灵动飞扬,隽永深沉,重彩泼墨痛快淋漓,虽表现现代题材,却常显古朴雄浑之气象,尺幅之间深受敦煌艺术藏品的濡染。这又是一个藏品育藏品的生动事例。

世间让我们耳熟能详的大艺术家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徜徉于各个博物馆、美术馆欣赏各类藏品,所获得的是艺术的熏陶、审美的享受,以及知识的拓展。藏品对于大众来说,其酵母作用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却无时无刻不在提升着人们的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也许,你没能像马奈或张大千那样创作出堪称经典的传世作品,但我相信,藏品在你身上所发生的化学变化依然明显,一种俊朗的气质和超逸的风采将迥别他人。

文物启迪文心,藏品涵养艺品。若能充分挖掘、利用各种藏品的教化、熏染、浸润、培植的功能,则我们有望发现更多的艺术爱好者、准艺术人才,天才的生成、造就也大有希望。

责任编辑:ji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