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林草席编织千年传奇
悠长的传说
草席,俗称席子、席爿、滑子、凉席、宁席、明席等,手工编织而成,是生活日用品。编席用的“席草”,最早以古林种植为最好。
席草在人工种植之前野生在南方沼泽地带,但以宁波西乡广德湖一带为佳。据史载,1971年在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草席残片,证明草席的编织历史可追溯到七千年前。石器时代先民们用野生水草编制草织物,用以铺地、遮阳。野生本草亦叫“灯芯草”、“虎须草”、“碧玉草”等,这是草席最早的雏形。另据明代宝庆《四明志》记载,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古林人手工编织的草席与东北的人参齐名,已作为岁岁进贡的高档礼品。
这野生草古代又叫“蔺”。据传,隋唐时代,广德湖畔的一个小村有一位姓蔺的农户,在湖边拔来野生水草精心培植,长成后织成草席铺地而坐,人们称此为“蔺草和蔺席”。这是蔺草人工培育的最早传说。而本地人工种植的本草与蔺草有质的区别,本草有韧度、质地厚实,可做洋花席;蔺草较软,只能做机器席。现出口日本的榻榻米席就是用蔺草机器织制的。
据明代宝庆《四明志》记载,早在1200多年前的唐朝,古林草席已作为特产远销外地。至宋代,草席生产已具相当规模,古林成为全国草席的主要生产基地与贸易集散地,大量出口远销东南亚。至清代更加繁荣昌盛,清嘉庆年间(1790年),全宁波开设大小草席销售店23家,且在全国设多家席店,据不完全统计,大约年产草席逾一百万条。到1932年,鄞西手工织席达15000户,产量千万条。
草席又称为“滑子”,有一个草席爱国的历史故事。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赵构驻临安,金兵长驱南犯,把赵构逼至宁波。浙东制置使张俊与金兵激战于西乡一带,为了智胜金兵,张俊了解到当地盛产的草席坚韧光滑,又见附近多是平滑的青石板,就命士兵向民间收取数千条草席,铺覆在大路上。次日,金军飞马而至,待骑兵一踏上草席,所有马匹都被席爿滑倒,顿时人仰马翻乱作一团。埋伏在道路两侧的南宋军民乘机追杀,大部分金兵被消灭,使这场用本地特产草席作武器的战斗大获全胜。从此,草席被改称为“滑子”,由南宋兵传到北方,扬名南北。
解放后,各地为发展农副产品种类规模,邀请古林种植能手去各省传授种植技术,以致现在全国各地都有席草种植和编织的草席。但受气候、土壤与自然环境等客观条件限制,各地种编的草席产量较低,质量难与古林抗衡。而在宁波地区,以古林生产的白麻筋草席最为上乘。
总理的礼物
1954年4月下旬,周恩来总理指名要40条宁波古林生产的“白麻筋”草席,作为国礼带到在日内瓦举行的联合国大会,受到许多国家和地区领导人喜爱,使古林草席再次饮誉世界。
日内瓦在瑞士,一个美丽的国度,首都伯尔尼开满鲜花,长满绿树。离伯尔尼20余公里的日内瓦更显得幽雅静谧:远处的阿尔卑斯山在阳光下泛着银色的光芒,环抱日内瓦的湖水,湖畔栖息着一只只水鸟。日内瓦的闻名缘于盛产蜚声四海的瑞士表,更缘于这里还有联合国驻欧洲的总部。
1954年4月26日,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第一次以大国的身份来此参加重要国际会议。
联合国驻欧洲总部坐落在日内瓦市中心的一座小山上,称万国宫,各个国家的旗帜鲜艳夺目。离万国宫不远,便是当年周恩来下榻的花山别墅。联合国驻欧洲总部文化教育委员会主席皮埃尔·勒·罗阿诺,曾经对前去参观的中国文化界人士说,周恩来是世界上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至今我们这里还完整保存着当年周恩来先生参加会议时的讲话、照片、文字等珍贵资料,以及席床桌椅等生活用品,这些东西虽然年代已久,甚至纸张草席泛黄,但我们仍将作为永久性文物保存,并为此感到荣幸与自豪。
据传,当年周总理在联合国会议上将古林的草席亲自赠送各国首脑,这些巨头们看到草席后十分惊讶,既不是布类又不是人造化纤类,捏住手里既软又韧,后听说是地上种出来手工编织的,都感到不可思议,对中国的草席啧啧称奇。
遥远的跋涉
翻阅1994年出版的《新疆文物》年刊合订本,有题为《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干尸的形成》一文,详述在唐代西州时期(约公元640年至8世纪后半叶),数以百计的吐番墓群中,所有尸体的安置方式与葬具葬式出乎意料,清一色的用草席作为葬具。虽然年代久远,但裸露可见的席筋和草边仍颇完整,都是手工编织的。这些草席都是长江以南地区生产的席草,但是否是宁波抑或为古林生产,目前查无考证。
试想,当初江南草席与人参齐名,是皇上御用的高级品,而1400年前新疆地区采用江南生产的草席作为葬具,且墓主都是富贵人家,他们一生富贵,终老时也要享用一条自己欢喜的席子。古墓的发现,再次有力地佐证,草席在1400年前的唐朝,已经具有广泛的销售范围和相当高的知名度。
中国土生土长的蔺草曾一度东渡日本,日本人叫“榻榻米”。二千多年前的秦始皇时代,徐福带着数百童男童女从宁波达蓬山出海,他们装着全国各地特产,也有古林草席,漂洋过海,登上了日本列岛并定居下来。后来,他们在岛上耕作、繁衍、种草织席……这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
也有人传说,在日本天平时代(约公元8世纪),蔺草由中国的僧人从明州传入日本,其中包括手工席机和编织材料与使用方法。经过漫长的进化和改良,日本人的席机已有所变化。笔者看到过日本友人寄赠的织席表演的图片,日本所用席机木料横直档都是长方平型,木扣较厚重,压扣很轻,将蔺草编织后,整条席软软的立不起。他们只做单草小席,而且两边不塞草边,使长短不一的草横触在席两边。现在日本早已看不到织席了,大量榻榻米席等草制品都是从宁波远销过去。
1973年,鄞县席草专家俞舜民从日本带回“认祖归宗”的36棵蔺草,所奇的是,蔺草很快在祖祖辈辈种草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成功引种12万亩,迅速普及,鄞县因此而获得“中国蔺草之乡”称号。
兴隆的市场
古林自清至民初开始在全国各大城市开设席行,最早在古林形成“四大家”、“八小家”的销席巨头。它是席乡人对八家卖席著名商行的简称。
清朝初中期由龚家人龚光昶当地首开“仁记席行”,成为鄞西地区第一家席行(《鄞邑莼湖龚氏宗谱》记载)。之后其族侄龚筱阳也在当地开设“久康席栈”,后在上海开设“德泰席店”,不仅销售洋花大席还兼营洋纱。由于草席质量好服务周到,生意十分红火,销路覆盖整个上海地区。他获利后回乡创办了本地第一家的“毓香书塾”,广开校门,高薪诚聘名师解决困难学童免费求学。后清政府将义学改为学校,遂将私塾改建“知本小学堂”,民国时期因学堂破损严重又移设在龚氏宗祠。是草席拯救了那一代人学文化知识的机遇与希望。现在80多岁的老人,还激情满怀地赞叹先祖们开席行、卖草席、办学堂的功德,传给下一代的是享用不尽的知识与财富。
道光六年(1826年),葑里村的韩家韩伯章开设“韩隆兴席行”,不仅在古林,还远往长江、淮河一带市镇开设分店,建立供销业务,扩大贸易渠道。而席乡中心的施家商人也不甘落后,在今古林村的山下,开设了“昆房席行”。昆房施文林、施家昌父子艰苦创业,从收席、晒席、排席、打捆装运至送货到户,提供一条龙优质服务,每年以十余万条草席销往省内外,年收入有一万余银元。
那时候,古林大小席行星罗棋布,有万家做席、百家卖席之说,从中崛起了“四大家”、“八小家”席行。在四大家族中,头块牌子是施祥裕的“德裕”,他又在上海开设“德大席行”。其次是施文林“昆房”,再是唐宝廷的“元兴”、韩伯章的“韩隆兴”。八小家分别是施世法、施阿银叔侄开设的“兴隆”与“兴昶”,施茂祥“华孚”,施阿祥“德泰”。还有升昌、久康、德泰、茂泰、雨亭、元兴等等。大的席行年草席销售量都在十几万条以上,小的也有近十万条。
百变的花样
草席品种繁多,编织工艺复杂。
按质量和用途分为三大类:一是用络麻作筋的为“络麻草席”(普通草席);二是用苎麻作筋的为“白麻筋草席”(高档席);三是用络麻、苎麻或机制用纱作筋的汽车、沙发椅子坐垫、茶杯垫,以及各种扇子、帽子等草制产品。
按行业标准规格分为三大类:一是洋花类(双草),有220、200、180、150、135、120、110、100、90、80、70厘米之分。二是单草花席类,有135、120、100、95、90、85、80、75、70厘米。三是络麻脚草爿类,按席筋(根)支数有38、41、45、47支。即分别为2.8尺、3尺、3.2、3.5尺。按规定,大草拔下做洋花,剩余小草做小席。
古林草席编织作为家庭主要副业,以家庭作坊形式制作,世代相传,父传子,母传女,家家会编织户户会做席。
编织草席,看似简单,其实很讲究。
草席编织前先要晒草,最好搁在石头上晒,要通透,不能碰地。以前,老一辈织席人经常把草晒到沙滩的鹅卵石上,晒干后整理成捆,并用稻草覆盖收藏备用,这样晒出来的草织席最好。
然后,要挑选草料,分拣长短及黄草,粗细和颜色都要搭配好,拨草配席。草分拣后,用清水浸湿,斜捆席机上。再用备制的浸麻,刮平麻头打好的席筋。
编织需要两人,一人压扣,一人叉草,两人要配合默契。比如压扣的时候,力度重轻要适合,压得过重的话,草就要爆掉,压得过轻的话,织出来的席子不紧密。
老织席高手80多岁的袁阿兰说:“一条好的席子,既不爆草,也不会漏水,小孩在席子上撒尿,不会滴漏下去。编织时,除了草好席筋打立紧密,还要两人思想相通性格相近,快慢一致达到共识,一叉一压配合十分默契才能织出好的席子。织出来的席子等于自己生出来的孩子,一个性格一副面孔。”
失传的境遇
改革开放后,科技与经济发展较快,用手工编织的席机逐渐被自动化织席机所取代。
古林镇曾对手工编织水平较高的仲一村进行调查,该村郑家漕自然村原有一千多张席机用于手工编织,如今已减至40余张,而且手工编织能手大多年老体弱,流传几千年的民间手工编织工艺濒临失传。
“机制草席内部用料以纱筋为主,质量不如手工的麻筋,且用草以较软的蔺草为主,质量又不如手编的本草。”一些行家如是评说。
只是传统手工编织草席成本高、工序复杂、费时费力,利润不高,年轻人不愿意继承,导致织户逐年减少,这是面临失传的主要原因。所幸的是,古林镇作为全国草席生产的发源地和主产区,已被列入浙江省草席手工编织工艺传承基地,并在申报全国非遗名录。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