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家船”摇到台湾 聚焦福州三坊七巷文化精品展

福建“非物质文化精品展”将于本月十二日至十五日在台湾台中县展出。

此次展览将重点展示浦城闽派古琴、武夷岩茶制作技艺及习俗、连城提线木偶戏、漳州布袋木偶戏、浦城剪纸、永春纸织画、安溪乌龙茶铁观音制作技艺、德化瓷塑工艺、莆田传统木雕技艺、福安银器制作工艺、厦门蔡氏漆线雕、福州寿山石雕刻技艺、福州“同利”肉燕制作技艺、福州“米家船”裱褙技艺、福州软木画工艺等十五个精品项目。

其中,出自“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三坊七巷的“同利”肉燕制作技艺、“米家船”裱褙技艺是福州地区展示的重头戏。

“米家船”摇曳了一百四十四年的裱褙店

“米家船”第三代传承人林文光老先生今年七十二岁了。他告诉记者,米家船是他爷爷林金师创办的,早在一八六五年,他爷爷慧眼相中南后街这块宝地,在这里开起一家裱褙店。

如今的“米家船”位于南后街十九号,店铺虽不大,但说起“米家船”这个品牌,可是响当当的老字号。

“米家船”裱褙店自创办以来以优质的选材和精湛的技艺闻名,林文光自豪地说,“米家船”不但宣纸、面料、轴条是专门订做的,连浆糊都大有文章。煮浆糊要掌握火候,煮好后还要用水泡半个月到一个月,这样能消火,保证裱出来的字画平整不变形,然后再加进祖传的药方,虫子怕药,可以防蛀。

于是,百年老店“米家船”成了福建一个叫得响的牌匾,许多名家都把字画送来这里裱褙。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陈宝琛的字画,也曾送到“米家船”裱褙。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华人华侨也常带着名真迹慕名前来。

“同利”肉燕恪守“同心同德”、“利国利民”祖训

福州市井有一句俗语:鱼丸扁肉燕,人人吃不厌。虽然福州当地的肉燕铺有数十家,但唯有“同利”是历经百年历史的老字号肉燕铺。“同利”位于福州澳门路林则徐纪念馆对面,店面不大,门楣上方有“燕归巢”图景,暗合“肉燕”之名,又不禁令人想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句。

“同利”作为百年中华老字号恪守“同心同德”、“利国利民”的祖训,选料上乘,做工精细,燕皮韧而有劲,不糊不烂,清爽可口成为福州有口皆碑的家常名小吃之一。马祖与福州一水相连,马祖同胞的祖籍地都在福州市郊及周边的长乐市和连江县等地,两地餐饮文化近乎相同,肉燕也是马祖同胞逢年过节必吃的一道菜。

作为“同利”肉燕的传人,陈君凡师傅曾四次赴金门、二次赴马祖、一次登陆台湾本岛,台湾美食界几无人不知福州“同利”。“同利”此次再次登陆台湾,不仅能让众多台胞一饱口福,还将沟通两岸的饮食文化。

文化就像流淌在三坊七巷中的血液

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是中国大陆目前在都市中心保留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街区。这里保存着近二百座明清时代的古建筑,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

不仅如此,政府出台政策补助商家,再度把许多福州知名老字号“请”了回来,南后街又恢复了传统商业街面貌。上个月在“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三坊七巷”揭碑仪式当日,有台湾文化界学者对记者称,三坊七巷里的建筑要保护,建筑里的“人”和“事”更不能忘。

“同利”肉燕、“米家船”裱褙,仅仅是埋藏在三坊七巷无数“珍珠”中的一两颗;它们与其他非物质文化一样,就像流淌在这坊巷中的血液,赋予了老街新的生命。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