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七年前的《红军歌曲》乐谱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江西省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中,有一本印制精美的《红军歌曲》,极为珍贵,是当时苏区流行的“红歌”集,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赣军区政治部刊印。歌集幅面纵14厘米,横18厘米,竹纸石印,纸捻装订,一九三二年六月刊印。全书连封面38页,主要为红墨石印,其中夹有8页黑墨石印。书内收录红军歌曲24首,另有“一鸣”所写《红军歌曲序言》,序末署款:“一鸣 一九三二.六.卅日于仙源”。《序言》后印有《唱歌须知》等唱歌常识介绍。封面设计简约、素净而不失鲜明:双线长方框大小、排布非常恰如其分,框内中心红墨石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徽图案,上印刊名,大号四字微弧排列,国徽图案下小字印出版机构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赣军区政治部”。可惜在流传过程中,封面已遭涂画和被墨渍污染。

湘鄂赣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开创的一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下辖的7个省之一。它位于江西、湖南、湖北三省交界之处,最盛时囊括三省二十余县。最初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及其他机关驻守在修水县上杉,1932年4月中旬,省委、省苏、省军区、少共特区委、省政治保卫局、省银行、省石印局、赤色邮务局、红军医院等机关由修水上杉迁驻万载县仙源,从此,仙源成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获得“小莫斯科”的称号。中共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及其他省级机关在仙源驻扎近两年之久,其时正是湘鄂赣根据地最为兴盛的阶段,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傅秋涛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此留下过许许多多的战斗足迹。

从现存的苏区革命文献来看,湘鄂赣苏区遗存下来的文献印制最为精美,刻写油印的少,多为精美的石印品,还有或多或少的精致插图。这有两个原因,一是万载县历史上是竹纸生产地,有石印传统手工业;二是相对而言,湘鄂赣苏区是七个省苏中最“富”的一个省,它位于湘鄂赣三个省会、两条铁路、两大湖泊和三条大江之间,地区广大,物产资源相当丰富。在战争过程中,湘鄂赣省苏就建立和发展了全民所有制性质的公营经济,不仅有兵工厂、金矿、煤矿、造纸厂、造币厂、石印局、制药厂等许多工矿企业,还有各级贸易局,专门从事“对外”(白区)贸易,还设立了各类工商金融企业。

在对敌斗争中,湘鄂赣苏区领导人充分认识到革命歌曲的神奇力量,如《红军歌曲·序言》所说,革命的本身就是艺术,“金戈铁马的响亮,血花飞溅的战场!大声呐喊冲锋陷阵,排山倒海的杀敌之声,是如何壮丽的音乐?”红军歌曲就是在革命战争中“应运出世了”;出版这本《歌曲》的目的,就是要让大家“走上同气同声、同歌同调的、有拍有节的英勇壮烈的乐谱里去。”据文献记载,湘鄂赣苏区红军无论行军到哪里,处处都有群众组织的交通队、运输队、洗衣队、茶水队前来服务和慰劳。而最为红军感动和受到鼓舞的是,妇女和儿童组织的唱歌队、跳舞队的歌声;有时在激战方酣之际,红军一听到“红歌”,就信心百倍,精神大振。

该本歌集收录的第一首歌曲就是《国际歌》。其他还有《红军进行曲》、《红军纪律歌》等当时全国苏区流行的歌曲。

责任编辑:ji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