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珍见证“海上丝路” 走近“南海宝藏守护神”
南中国海域水下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数以千计的海下古代沉船展示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从沉船中打捞出来的文物屡屡被天价拍卖,刺激了一大批对水下文物进行商业打捞的“海盗”在南海猖獗活动。
期间,有“南海宝藏守护神”美誉的海南琼海边防支队潭门边防派出所,10多年来先后破获非法盗窃、买卖西沙文物刑事案件30余起,追回各类珍贵历史文物2012件,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文物1000多件。今年4月 30日,该派出所被国家文物局、公安部和海南省人民政府共同授予“文物保护特别奖”,他们的事迹也和神秘的“海上丝绸之路”一起浮出水面。
南海水下宝藏见证“海上丝绸之路”
海南省是全国最大的海洋省,一些海域不但美如海底公园,还深藏着大量不为人知的文物宝藏。水下文物是海南省也是我国最具特色的文化遗产资源。
史料记载,海南自古便居“海上丝绸之路”航道之要冲。早在汉代就开始的以丝绸为主的海外贸易,至唐宋时期,随着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海上贸易出现更多的是陶瓷,有“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盛况。刘禹锡就曾用诗句“连天浪静长鲸息,映日帆多宝舶来。”描绘唐朝海上贸易的繁盛景象。
海南省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王亦平介绍,海南西沙海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也是自古以来的险恶之地。而西沙群岛的北郊海域是个“死亡之海”,暗礁遍布、台风频繁,“我们所有整个西沙的(记录),沉船最多的就是这个地方。”
伴随着大量航海活动,中国古代有相当多的船舶及其物品沉于海底。据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统计,仅南海古沉船就应该超过2000艘,形成了宝贵的水下文化遗产。这些在“海上丝绸之路”呈线状分布的一处处遗珍,是中国与周边国家、民族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从1998年开始,国家文物局对西沙文物采取抢救性挖掘措施,已运回万余件文物。大量深埋于海底的瓷器,有许多被捞上来时还光亮如新。洁白的瓷胎,绘以各式各样精美的纹饰,在阳光下闪烁着迷人的光芒。
“古代东西方的文明交流是写在中国陶瓷上的,当时的中国茶叶喝了、丝绸烂了,抹去尘埃,昔日的中国陶瓷依然熠熠生辉。”这是国际著名古陶瓷学家三上次男的感慨。
目前,西沙海域被发现的文物遗址累计50多处,涵盖了宋、元、明、清各个年代,而目前被采掘运回的但只是其中的较小部分。
故宫博物院瓷器专家李辉柄介绍说,中国古瓷是海底沉船中的最大宝藏之一,也最有考古价值。1983年英国人麦克·哈彻在南中国海发现了300多年前沉没的中国明代帆船,船内满载2万余件瓷器,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拍卖时,以250万美元成交,平均每件价值112美元。“在外国人眼里,每一块从海底捞上来的中国瓷碎片,都是宝贝。”
初露芳容的珍奇,让境外不法分子的目光竞相盯到南海的古沉船上。
长久以来,海南不少渔民在追逐大鱼时,有时会意外发现古船,或是散落在海底的瓷器。起初,渔民们不明就里,随便捞几件回家使用。无孔不入的文物贩子们闻讯赶往渔村,除高价收购外,还出巨资雇用渔民重返故地捞取古瓷。这种“生意”远比捕鱼赚钱多,不少渔民便专门干起盗掘古沉船的营生。
由于船的装载量大,通常一艘普通中型商船就能装载上万件瓷器,因此在文物市场上有“一艘船十个墓”的说法。自1996年西沙“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被发现后,不法分子聚集海南省琼海市潭门镇——海南最大的南海渔业母港,同年该船被盗掘,南海水下珍宝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他们采取野蛮手段,用炸药炸开西沙华光礁南宋沉船遗址,盗走大批文物,给国家造成很大损失。” 国家博物馆中国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张威惋惜地说。
潭门边防派出所所长王维浩告诉记者,潭门港是海南省渔业重镇,是西、南、中、东沙远洋渔船聚集的中心渔港,来自海南、广东、广西等5省的123艘远洋渔船常年在西、南、中、东沙群岛海域作业,近千艘近海作业渔船在潭门集散,涉及渔民近2万人,管理任务十分繁重。
可是,千百年国家宝藏,岂能在我辈中流失?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潭门边防派出所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盗掘文物斗争。
狂风肆虐,波涛汹涌,在人们欢庆新年的期间,潭门边防派出所时任所长陈秀文带队乘巡逻艇在风口浪尖上摇摆着,等待载有西沙海底文物的船只出现。经过几天几夜的海上煎熬,2000年1月初,被群众举报的两艘可疑渔船终于驶入了潭门港。
“前面的渔船听着,立刻停下来接受检查。”边防巡逻艇一边喊话,一边靠了上去。船上的渔民一下子懵了,船长忙陪着笑脸说:“刚捕鱼回来,我们保证什么问题都没有。”他把陈秀文拉到一边悄悄说:“咱们都是老熟人了,能不能通融一下,有事好商量嘛!” 陈秀文一口回绝。经过仔细检查,边防官兵从两艘渔船上共查出757件西沙海底文物。在前后近10天的时间里,潭门边防派出所往返海陆,艰苦追击,共缴获1000多件西沙海底文物。
1998年7月,一些渔民蓄谋哄抢西沙水下文物。潭门边防派出所一次性打击处理违法渔船27艘,渔民400余人,缴获国家一二级保护文物240件。
2007年8月,个别渔民试图再次从事西沙文物犯罪活动,潭门边防派出所经精密监控,从琼海05XXX号渔船一举查获西沙文物300余件,初步确定这批文物为西沙华光礁附近水域的陶瓷。
在海洋、陆地与“盗宝者”你追我逐的同时,潭门边防派出所还梳理总结文物犯罪案件的作案手段和方法,将出海船只所携带的生产工具也纳入检查范畴。在11年时间里,该派出所累计从各类出海渔船上撤下5300余件铲子、抽沙机、撬棍等可能用于盗掘文物的工具。特别是针对水下爆破盗掘犯罪对文物及文物遗址带来的巨大伤害,该所将爆炸品列入检查重点。1996年至今累计收缴工业雷管243枚,各类炸药560公斤。
10多年来,潭门边防派出所官兵一边肩负着128艘远赴西、南、中、东沙海域生产作业、近千艘近海作业和流动作业渔船和3097户近2万名渔民的边防治安管理任务,一边与群众奋力打击盗掘和走私、倒卖西沙海域水下文物犯罪活动。至今共破获非法盗窃、买卖文物刑事案件30宗,追回各类珍贵历史文物2012件,有效遏制了盗窃文物犯罪的高发势头。
为“海底寻宝”保驾护航
由于时代变迁,“海上丝绸之路”逐步被海浪所湮灭。当今历史界和考古界甚至难以找到能证明它确实存在的关键性实物证据,这使得“海上丝绸之路”的真相至今仍是历史考古学研究的神秘领域。对沉睡在海底的商船文物资源进行勘探和发掘,可以复原和填补与“海上丝绸之路”密切相连的一段历史空白,考古价值非比寻常。
1998年12月,2007年3月和2008年11月,国家和海南省文物部门组织3次西沙海域水下文物发掘科研行动,实施了我国考古界在远海进行的第一次较大规模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水下考古发掘工作,填补了中国水下考古领域的一个空白。运回万余件文物,证明了南宋时期中国海上丝绸贸易的繁盛。发现文物遗址累计50多处,涵盖了宋、元、明、清各个年代。
这一个个重大水下考古活动的成功开展,离不开潭门边防派出所官兵竭尽全力的服务,这也是考古队员一次次选择从潭门港出海的一个重要原因。
王维浩说,每次考古船出海时,潭门边防派出所都事先协调渔监部门,利用警用船艇疏导,为考古船划定一个地势好的专用港区,并用警用船艇为考古船引航开道等。考古船出海后,该所利用“海上110”每日与考古船保持通话联系,第一时间为考古船播报海上天气情况,时刻跟踪掌握考古人员的身体状况,并先后6次联系潭门港后续前往西沙的渔船为考古人员送去生活补给,及时解决考古队员遇到的各种困难。
为保证考古人员海上人身安全,避免涉外案(事)件发生,派出所一方面在考古人员出海前为他们发放《四沙海域海上安全生产须知》,讲解如何开展海上自救,灵活规避境外人员武装抢劫等意外情况;另一方面及时收集海上治安动态,将这些信息通报给考古船只,并与西沙水警区、西沙边防支队建立考古船只安保处理突发事件工作方案,确保考古工作平安顺利。
在历次西沙考古中,考古船曾满载成千上万件国家珍稀文物,先后6次返回潭门港,潭门边防派出所均按照三级警卫工作标准进行保驾护航,全方位保障了出水文物及考古人员抵港后的安全,整个科考工作的出入港期间未发生任何案件,为考古人员提供了高质量的服务保障工作。
为表彰潭门边防派出所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国家文物局、公安部和海南省政府于今年授予潭门边防派出所“文物保护特别奖”。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说,海南省边防官兵主动出击,协同作战,与不法分子进行坚决斗争,有力打击了盗掘、贩卖南中国海水下文化遗产等违法犯罪行为,为保护南海水下文化遗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犯罪分子一刻也没有停止对南中国海水下文化遗产的破坏,打击盗掘、贩卖水下文物的违法犯罪活动,保障水下文化遗产安全,仍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